偃虹堤记
偃虹堤记
【原文】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179]、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180],其外隐然[181]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182]而名者[183],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184],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185]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186]。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187],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188]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189]转运使[190],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191]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192]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193]。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194]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195]。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注释】
[179]滕侯之书:滕宗谅的书信。滕宗谅,字子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他为官颇有政绩。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侯,唐宋时对地方长官的美称。
[180]右:西方称“右”。
[181]隐然:高耸的样子。
[182]作:建筑。
[183]名者:起名的。
[184]利害:偏义复词,指“利”,益处,好处。
[185]四会:四面交汇。
[186]虞:忧虑。
[187]制:规模。
[188]杀:逐渐变窄。
[189]上:向上报告。
[190]转运使:宋主管一路政务的官吏。
[191]御:防备。
[192]迩(ěr):近。
[193]殆废:懈怠废坏。
[194]遗利:遗失的利益。
[195]尝显用之:曾经重用他。
【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请您写篇记叙的文字吧。”我打开信看着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西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问来人谋划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交汇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远又累,而且常常恐惧风波,担心船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担心。”我问这个堤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很快就按时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然后催促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利益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看那百步远的湖堤,可以防备天下至险的地方不测的祸事,恩惠当地百姓并且遍及于荆州、潭州、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假使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对人或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的人一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的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的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任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法可以让后世的人效法,这是我第一个应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这是我第二个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写这个纪,这是我第三个写此记的理由。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解析】
偃虹堤是滕子京贬官岳州时在洞庭湖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滕子京与欧阳修、范仲淹都是亲密的朋友。庆历二年,滕子京被人诬告动用公使钱而下狱。范仲淹、欧阳修尽力替他辩白,他先被贬知凤翔府,后又被贬知虢州。庆历四年,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以为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他又于庆历四年春被贬至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滕子京到岳州勤政爱民,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其后又修偃虹堤,请欧阳修作记。滕子京派人为欧阳修送去洞庭湖、偃虹堤图景,欧阳修按照图景作成此文。
文章首段通过与送信人的问答介绍了偃虹堤的概况,四次问答,通过偃虹堤概况的介绍突出了滕子京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第二段高度评价了滕子京修建偃虹堤的政绩,“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通过层层论述,点出其“功”。第三段点明了作记的缘由,通过“三宜书”再一次评价赞扬了滕子京修建偃虹堤的功绩和人民对他的爱戴,因而为其作记,实乃义不容辞。
本文构思巧妙,丰富多姿,在对滕子京进行赞颂的时候,也倾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他为民兴利除患的政治抱负。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伶官传序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六一居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