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
墨池记
【原文】
临川[1]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2],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3]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4]《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5],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6]?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7]。岂其徜徉肆恣[8],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9]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10]。教授[11]王君盛恐其不章[12]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13]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14],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15]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16]余思[17],被[18]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
[1]临川:宋抚州临川郡,今江西抚州。
[2]隐然而高:缓缓升高。
[3]洼然:低陷的样子。
[4]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
[5]张芝:字伯英,东汉着名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
[6]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
[7]方羲之句:王羲之当时与王述齐名,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朝廷任命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属扬州,王羲之耻居于王述下,便辞职隐居,誓不再仕。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8]徜徉肆恣:纵情游览。
[9]深造:深有造诣。
[10]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11]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的官名。
[12]章:通“彰”,显着。
[13]楹(yínɡ):厅堂前面的柱子。
[14]废:沉没、埋没。
[15]尚:尊崇。
[16]风:风尚,风范。
[17]思:情思。
[18]被:影响,施及。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突起的高地,在溪水的旁边,名叫新城。新城之上,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被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相传,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果真是这个样子吗?
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东方各地名胜古迹,出游东海之上,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愉悦身心。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完善精妙,看来他之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凭借他刻苦用功所得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对学习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以期引人注目,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解析】
本文作于庆历八年,是曾巩受抚州州学教授王君之请所着。文章虽名“墨池记”,但着眼点却不在“池”,而是以小见大,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
文章以墨池为发端,先记叙墨池的方位、形状、传闻等,再议论后世之所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联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养。最后记叙学官王盛为推广王羲之的事迹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对其用意发表议论,从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题。
本文简洁洗练,从墨池形胜说开,层层生发,很好地体现了曾巩议论文“见微知着”的特色。同时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将记事、议论交错使用,浑然一体,新颖别致,是难得佳作。清人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中评之:“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喜雨亭记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墨竹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