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125]尤美,望之蔚然[126]而深秀者,琅琊[127]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128]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129]也。名之者谁?太守[130]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131],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132]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133]之酒也。
若夫[134]日出而林霏[135]开,云归而岩穴暝[136],晦明变化者[137],山间之朝暮也。野芳[138]发而幽香,佳木秀[139]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40]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41],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142],山肴[143]野蔌[144],杂然而前陈[145]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46],射[147]者中,弈[148]者胜,觥筹交错[149],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150]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151],鸣声上下[15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153]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而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125]林壑(hè):树林和山谷。
[126]蔚然:树木旺盛的样子。
[127]琅琊(lánɡ yá):琅琊山,在滁州西南。
[128]酿泉:泉水的名称,在琅琊山内。
[129]智仙:琅琊山琅琊寺的和尚。
[130]太守:作者的自称。
[131]饮少辄醉:喝少量的酒就醉了。
[132]乎:在,于。
[133]寓:寄托。
[134]若夫:至于。
[135]林霏(fēi):指林间雾气。
[136]归:聚拢。岩穴:洞穴。暝:昏暗。
[137]晦明变化:明暗交替变化。
[138]芳:花。
[139]秀:枝叶茂盛。
[140]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1]伛偻:指老年人。提携:指拉着小孩子。
[142]洌(liè):指酒甘醇。
[143]山肴:野味。
[144]野蔌(sù):野菜。
[145]前陈:摆在面前。
[146]非丝非竹:丝竹:泛指音乐。意味着不在于音乐。
[147]射:指古代一种把箭投进壶里的游戏。
[148]弈:下棋。
[149]觥(ɡōnɡ)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150]颓然:喝醉酒的样子。
[151]阴翳(yì):树荫遮盖着。
[152]上下:指声音时高时低。
[153]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第一个“乐”是动词。其:指游人。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啊。在城西南面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都特别优美,远远望过去那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奔泻而出的山泉,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上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太守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自己取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到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起来,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明暗交替变化,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水落下去而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各种各样的野味野菜摆在面前,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目标,下棋的下赢了,只见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宾客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闹的场景,那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身处宾客们中间的,那是太守,他已经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解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明丽的优美游记散文,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全文围绕一个“乐”字,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心情。首段由滁州写到琅琊山,再写琅琊山的泉,最后写到了泉边的醉翁亭。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描写形象,富有动感。第二段写了山间朝暮景色以及四季的变化,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让人感到安静,和平。第三段突出了一个“乐”字,渲染出一幅恬静的画面:滁人游山之乐与太守宴游之乐。末段曲终人散,宴后也有乐,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和谐,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炼,音节铿锵,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文中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语言凝炼精粹,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创造性地运用21个“也”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上一篇:唐宋八大家·道山亭记
下一篇:唐宋八大家·醒心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