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家顺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2),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4),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5),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6)。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追诸父异爨(7),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8)。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9),鸡栖于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10)。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11)。乳二世(12),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13),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14),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15),曰:“此吾祖太常公室德间执此以朝(16);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17)。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1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19):“蜀清守丹穴(20),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21),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蜭井之蛙何异(22)!”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2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24)。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中最有影响的作家。《项脊轩志》历来被人们视为他的代表作。这篇作品继承了唐宋古文家,尤其是欧阳修的传统,善于用婉转迂徐,平易自然的笔调,于叙事状物之中流注自己的生活感受与真挚情感。
这篇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言情。黄宗羲谓之:“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之欲涕。”(《明文案》)在这短短一篇文章中,作者大力抒发了一家三代的亲情:先母的温柔母爱,先大母的关怀期望,亡妻的缠绵缱绻。而这种亲情之所以可贵,之所以在作者心中能留下极深的印象,关键在于作者将它置于一个家族离析败落,世事苍凉的氛围之中,作者是以他在社会上失意寡合,兀兀穷年而不售的苦寂心态去感受它的。他的思亲之情中渗透着深沉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很多封建时代文人类似的悲凉情绪,所以它颇具有感染力,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善写细节,“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语),“琐琐屑屑,均家常语,乃至百读不厌”(林纾(《春觉斋议文》)。作者写一些看似“不要紧”的细节,其实这些细节是极富有典型意义的,它们对于表现生活的环境,展示人物关系,刻画人物的性格,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极有表现力的,作者并非没有选择和提炼,只是让你感觉不出就是了。如对项脊轩这“百年老屋”的描写,就渲染出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反映出作者感情的基调。写“诸父异爨”一节,更增加了这种气氛,这些都造成一个极有特色的抒情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再写老妪语,让人想见一老妪居住在这样一个小破屋中,怀抱着呱呱而泣的孩子,其母忧虑孩子饥寒“以指叩门扉曰:‘几寒乎?欲食乎?’”就显得格外酸楚动人了。写先大母对他的关怀与期望:先责其“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这是明责暗赞;“比去,以手阖门”,关怀备至;“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真是期之殷殷了。用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一个落败家族人们的心理,他们的希望,作者联系自己身世之感,当然会“长号不自禁”了。写他对亡妻的思念,不仅通过细节写其琴瑟相谐的情感,也突出了其妻能安于清贫,与之厮守小轩,令人感动。其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真是一个触痛人神经的问题,其中有多少深层的意思啊!其中有多少难言的酸辛!篇末写枇杷树,令人睹物伤怀,这简短的一句,实在胜过千言万语。所以,作者所写的一个个细节,看似信手拈来,“无意于感人”,而实际上都是作者情感世界中的敏感点、触痛点,都是可以触一点而震撼整个心灵的事情,所以读其文可以从平淡中体会到一种深挚。
这篇文章的结构历来也很为人称道。文章题为《项脊轩志》,实际上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仅是作者用以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项脊轩成了绾合全篇思想情感的一个纽结。文章段段都写项脊轩:首段对它进行了一番描写,二段写老妪对居此轩时往事的回忆,三段写先大母对“读书轩中”的我的期望,末段写与妻相对轩中的往事等等,而作者的重点不在写轩而在写人,写面对老屋而油然兴起的情感活动。作者用一项脊轩把自己情感记忆的片断联缀一起,外在结构的谨严与内在情感的发散结合甚好,文章显得疏朗、天然。
文章的语言也颇具特色,全篇没有奇字险句,平淡天然,委婉条畅,“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王世贞《归太仆赞》),一扫复古派的雕琢风气,显出生动清新的气息。
上一篇:《铁树,一个壮美的历程》鉴赏
下一篇:《人生奏鸣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