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波兰〕普鲁斯
【原文】:
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暮慢慢升起来。薄暮—一这在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凶猛的夜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它总是败朝暮胜、主宰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就全线溃退,躲在隐蔽的地方窥伺着。
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的窖中,森林密丛间,阴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濠沟,屋角和墙窟。它慢慢地布开,悄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里,衣裙的折皱间,躺在最细的砂粒下面。缠在最薄的蛛网中,待机出动。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的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躺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象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廊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象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看,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光,然后就象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象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屋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
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象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
“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
“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象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水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当然,他一定是葬在穷人墓地的。”
“穷人也来了二十五个。”
“不过,他睡的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性名,甚至连埋他的一抔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象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象影子一样消失。
【作者简介】:
波·普鲁斯(Bo1eSfuPrus 1847 1912) 波兰作家,作品有《孤儿的命运》、《前哨》、《玩偶》、《解放了的女性》、《法老》等。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对波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鉴赏】:
《影子》是一篇凄恻哀婉、悲哀沉痛而又不带消沉绝望的抒情散文,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将一个无名的点灯人喻为影子,通过他的行动、命运的描写,肯定了在黑暗社会中默默无闻地坚持斗争的下层人民生命的价值,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关切、同情以及敬佩之情。
文章首先渲染出一个暗夜降临的昏暗气氛,它象征着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与白日(即光明)永恒地厮杀着的夜大军的逼人气势:它总是朝败暮胜,白天躲在各个角落,一到夜晚便卷土重来,最后吞没整个世界。这象征着黑暗势力的狡诈、顽固、强大及其要控制世界的野心。作者渲染这样一种氛围就是为了突出“点灯人”的形象及其生命的价值。在这样一个暗夜中,“生活象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似乎暗夜永无尽头、毫无希望。然而,一个举着小小火种的点灯人,”为驱赶黑暗而来”,“点亮欢悦的灯光”,特写镜头似的画面给无边的暗夜增添了希望与温暖。
接下来便是对点灯人的详细描述:无论春夏秋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便跑遍大街小巷点亮灯光,然后象影子一样消失,他的辛勤劳动以及他的行动的重大意义吸引作者对他进一步的探寻:连用十三个问句追究他的身世来历以及生活现状,表现出他的深切关怀及浓厚兴趣,然而,这些都不能得知。点灯人的身世经历与他本人一样鲜为人知且朴实无华到默无声息,他只是在暗夜降临时为人们点燃灯光带来光明。作者三次寻访点灯人,第一次不得见,第二次得知其死讯,第三次却连他的棺墓都找不到:点灯人的生命看来是那样卑微不足道,然而他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富有深意的结尾极力赞美了如点灯人一样的贫苦人民的高贵品质:他们默默无闻地生活,劳动、奋斗着,为别人点亮灯光、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他们活着的价值正如那灯光一样光明照人,他们的形象如不灭的火种,在天边的暗夜中昭示着人们的斗争与奋进。
作者唱出的是一支普通劳动者的赞歌,文中饱含深情,哀婉动人又有一股激动人心的力量。
上一篇:〔瑞士〕黑塞《归途梦》抒情散文鉴赏
下一篇:〔台湾〕陈震旦《忘不了那金城烟柳》抒情散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