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粲
【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1),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2),临皋隰之沃流(3)。北弥陶牧(4),西接昭丘(5),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6),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7),漫逾纪以迄今(8),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9)。路逶迤而修廻兮,川既漾而济深(10),悲旧乡之壅隔兮(11),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12);钟仪幽而楚奏兮(13),庄舄显而越吟(14)。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15),俟河清其未极(16),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17),畏井渫之莫食,(18)步栖迟以徙倚兮(19),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20)。循阶除而下降兮(21),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王粲少有才名,后经离乱,对社会现实感受很深,部分作品现实性较强。他的诗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清丽。著有《王侍中集》。
【鉴赏】:
赋,原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本意是“铺陈其事”,后来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赋发展到汉代,多为内容上歌功颂德,形式上铺排夸张的大赋。东汉开始出现抒情小赋,到了魏晋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王粲的《登楼赋》就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汉献帝初平三年,王粲避难于荆州,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懦弱无能,王粲没有被重用,内心十分苦闷。《登楼赋》就是在这期间登上当阳城楼后抒发感慨所作。
赋的开头两句点明登楼的目的是“聊暇日以销忧”,写出了登楼时的心情。接下来描写了荆州的景色之美,物产之丰,而这却不能使作者“销忧”,反而勾起了作者的乡土之思,他乡虽好,终非久留之地,而自己的故乡又在哪里呢?
作者回忆起当年因战乱而来到荆州,屈指算来,竟已过了十二年。十二年的时间不能回到故乡,思想起来,能不令人黯然神伤?家乡既不得归,便只有登上城楼遥望北方烽火中的故土,然而重重的山岭遮挡了视线。归也归不得,望也望不见,当此之际,真使作者肝肠寸断,热泪难禁。想起古人思乡怀土之事,更是忧思重重。
背井离乡是战乱的结果,那么只有社会安定下来,才有希望返回家园。作者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希望有一天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然而却寄人篱下,弃置不用,内心忧闷实已到了极点。黄昏之时看到萧瑟阴惨的景象更增添了愤懑之情,本为“销忧”,结果却忧上加忧,以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这篇小赋的突出特点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抒发感情都是由眼前之景而引发出来的,景因情设,情因景生。感情浓厚深沉,感人肺腑。结构严整,首尾照应,一个“忧”字贯穿始终,以“忧”开始,以“忧”结束,把作者怀念故乡的愁绪和怀才不遇的愤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恰当地运用了典故,加强了作品的深度,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上一篇:〔智利〕加·米斯特拉尔《玫瑰树根》抒情散文鉴赏
下一篇: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抒情散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