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誉满全球。这里的“仙”就是观音菩萨。托观音菩萨大仙的福,几十年来,安溪把“形如观音,味沉似铁,七泡有余香”的茶叶发扬光大起来,使茶农脱掉贫困的帽子,走上富裕之路。
其实,在安溪,还有一个“仙”,叫“茶仙”,听说是官方命名的。茶叶,于安溪,乃一大民生工程,一百一十万茶乡人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从事与茶叶有关的工作,难怪,官方会如此重视。是否官方命名,权且不予考究,先听听“茶仙”其人其事。
“茶仙”,真名陈水潮,安溪感德镇人士,现任安溪铁观音研究院院长。
因缘际会,陈水潮本来不在茶乡工作,成“仙”之路,有一个重要转折点。上世纪九十年代,泉州市区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农业局长不吃鸡,文化局长不看戏,水产局长不吃鱼……”时任泉州水产局长的陈水潮,却对鱼不感兴趣,唯独喜爱铁观音。听说因爱茶,陈水潮请辞“鱼”官,回茶乡担任虚职(正处级)。所以才有下文。
因分管茶叶工作的原因,陈水潮接触茶叶的机会,比别人多得多。陈水潮自己也是下了很多工夫的。学会品茶是基本功,诸如听茶响,看茶形,闻茶香,品茶汤,察茶底,会茶韵……要用到耳、眼、鼻、舌、嘴等等感官。练好各感官的灵敏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鼻子的闻和舌头的滋味辨别。听说,陈水潮为了训练自己的“闻”功,每天早上练习闻瓯盖。置三个白色盖碗,泡上三泡茶。一分钟左右,依次拈盖闻香。闻香时,人与茶碗不能靠得太近,减少香气释放时的相互干扰,所以,人一般站在距离茶瓯碗一米左右。陈水潮闻香后,杯盖即从一米左右处,扔回,晃当几下,稳稳盖上。紧接着第二碗,第三碗……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听说,为练习“飞盖闻香”,前三个月,陈水潮至少摔坏了三百个茶瓯盖……
百炼成钢,成“仙”之路是充满挑战的。不仅要练好各感官的灵敏度,还要经常接受别人的考验。某次茶人小聚,新茶品鉴,五个茶样,泡到第三遍,孰优孰劣,难于取舍,最后,大家推举陈水潮发表看法。陈水潮说出了一二三四,大家基本上赞同。本想此轮茶赛结束,香烟不离口的陈水潮迫不及待地出去门外抽烟。这时,有一茶人,对陈水潮的结论不是很满意,想再考考他,就把刚才排第二和第三位置的盖碗对调了一下,拟冲第四遍水,让陈水潮再辨别,如果陈水潮能辨认出来,才肯臣服。稍顿,茶人佯装说不认同刚才陈水潮的结论,要冲第四遍水再品鉴、验算一下。陈水潮不知是局,还是认真闻香品水看叶底,反复比较后,竟然说出第二和第三位置的盖碗被人对调了!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赞曰:果然名不虚传!只见,陈水潮一脸是汗,深呼了一口气。还有一次,一位政府官员,故意要考考陈水潮,看是不是像社会上传得那么神奇。这次三泡茶,都是好茶,品质非常接近。陈水潮从容应对。最后说出答案时,让人惊吓:其中两泡茶是同一个茶样!提供茶样的人,傻了眼,感叹:真是神了!真是太厉害了!
陈水潮的本事,除了品茶评茶,他还有什么厉害之处呢?一首古体诗《“茶仙”陈水潮》可以说明!“灵山秀水育芳魂,茶性谙熟万众尊。评品清茗十五度,纵横四海讲经纶。”陈水潮之所以能成为“茶仙”,诗中重点讲了“茶性谙熟”和“评茗十五度”两大方面。
陈水潮能谙熟茶性,关键在于他爱茶、好茶、研茶、喝茶、品茶。他在安溪三大茶叶主要产区工作过。比如在西坪,西坪镇是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古镇尧阳岭那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民风、人文,深深地触动着陈水潮。一到采茶季节,业余时间,都是在茶农家窜来窜去、喝来喝去。在祥华乡工作时,正值铁观音受到社会热捧之际,“白水兰花香”铁观音之独特香型韵味,引起了外界的轰动和追捧。作为感德人,可谓地地道道的茶乡人,庭前院后都种上茶,不仅绿化家园,更是研茶之便,终日与茶为伴。而“评茗十五度”是陈水潮的“独门秘籍”,是他在多年实践中总结、提炼、概括出来的。“评茗十五度”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为的是让更多茶人在品茶评茶时有理论依据,好借鉴。听说陈水潮还出版了相关的品评铁观音的书籍,真是不容易。
如果说在茶产区工作让陈水潮对茶有很深的基础,那么担任安溪茶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就是真正的“茶官”了。这一平台,让陈水潮茶方面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展示、升华。为了推广铁观音,提升茶叶品质,鼓励茶农制作出好茶,提高经济收入,政府在春季、秋季都举行茶王赛,这一大赛,代表着县内最高水平,茶农、茶商以能获得此奖为最大追求。陈水潮作为茶官,作为组织者,同时也是评茶师,每次都亲自参与其中。说实在的,茶王赛的评茶过程是非常锻炼人的,也是非常折腾人的。你看,上百个茶样,甚至数百个茶样,要逐一品鉴,一泡茶至少要品评三遍以上,而后慢慢淘汰,得喝上几个小时,喝入多少茶水,有时喝得舌头都变为绿色,喝得舌头麻木、失去味觉。
正规的茶王赛,陈水潮是裁判,而民间的很多斗茶赛,陈水潮更是经常被茶农争着抢着拉去做裁判。某一日,厝边的几个茶农在斗茶,斗到最后,难舍难分,公说公的好,婆说婆的好,难以定夺。这时,有人说请陈水潮帮忙。陈水潮去后,闻了闻香气,喝了一遍汤水,就分辨出来了。公布名次后,为了让茶农心服口服,陈水潮逐一讲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听后,茶农报以热烈的掌声。随着名声越来越大,评茶越来越准,请陈水潮做裁判的越来越多。由此看来,“茶官”是官方命名的,而“茶仙”之名,乃是民间茶人对陈水潮的尊称。
随着“茶仙”之名鹊起,陈水潮更是声名在外。很多人以能听到陈水潮讲茶为荣。这跟陈水潮好多次为国内政要、国外友人讲茶有关系。其实,坊间把陈水潮说得更神,还有许多传奇故事呢!比如“陈水潮用脚辨茶”,是说陈水潮能用脚来辨别茶叶质量的好坏。话说某一次陈水潮到一茶商店里,茶商刚好收购一批茶叶回来。茶商半开玩笑说,“请茶仙目测一下这一批茶叶的好坏。”陈水潮并不在意,走过去,用脚对着装袋的茶叶踢了几下。对茶商说,“靠里面那几袋,一斤收购价不超过100元,外面这几袋,一斤在180元左右。”“哇!好家伙,真是神了!全对呀!”从此,“陈水潮用脚辨茶”的事,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全县都知道了。之后,关于陈水潮的趣闻轶事不绝于耳,不知是真是假。总是传得沸沸扬扬,经久不息——说某年某月某日,陈水潮能辨别哪泡茶是哪个镇出产的;说某年某月某日,陈水潮能辨别哪泡茶是哪个山头茶叶制成的;说某年某月某日,陈水潮能辨别哪泡茶是哪个角落茶农生产的;说某年某月某日,陈水潮能辨别哪泡茶是哪个茶农生产的……
上一篇:《苍老的庄稼》文曙散文赏析
下一篇:《草忆》蒋静波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