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在乡下最爱听知了的叫声了。不仅因为它是夏季最响亮的声音,而且,知了叫起来的时候,麦子就要收获了。
夜幕降临,带上手电筒和瓶子,到小树林去逮正在往树上攀爬的“知了爬爬”(学名蝉蛹),回家后,让娘用油煎炸,吃起来味道美极了。中午,举着一根涂着树胶的竹竿,还能沾一些热困了的知了,用细线牵着,飞着玩。放学后,捡些知了脱出的壳,卖了钱买些油盐酱醋,还可以受一番夸奖。
逮知了是个技术活,知了非常机灵,当你在远处看到知了时,就要避开知了的视线,猫手猫脚、轻轻地靠近树干,猛地伸出手掌捂住知了所在位置,就大功告成了。
个儿大的知了,发出的声音是直的,这种知了多。那种发出“知——了、知——了”二字音、有节奏、数量较少的知了,三伏过后才会听到。每到这个时候,知了的声音就渐渐地弱了下来,天气也就一天比一天凉了。这个时候就盼着,来年能早一天听到知了的叫声。
这恐怕要算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和最清晰美妙的记忆了。童年的故事已难重复,但知了的叫声依旧很响亮。当然,我依然爱听它的声音。
盛夏的燥热被秋风徐徐吹去时,知了声最动听,天高气爽,知了声就像飘忽的歌声,抑扬顿挫,亮丽悦耳,“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使人心旷神怡。即使在盛夏,也还是可以有这样的感觉的。一片葱茏碧野中,有知了的叫声,则更加生机盎然。
有一次,来到一片树林中,满眼的绿色,林风吹来,一时间让人忘却了世间所有的烦恼,仿佛变成了林间的一只飞鸟,潇洒飘逸,平静从容。忽而,知了声四起,反而增添了林的幽静,还真找到了“蝉鸣林更幽”的感觉。
有了一番人生体验和见识的增长,觉着知了的叫声仿佛又多了几分变化。
阅历稍长之后,知道了“知了”的学名是:蝉。
荀子《大略》言:“饮而不食者,蝉也。”它的生存方式是清简的,仔细寻味,它的生命本质更具光彩,追求的品格亦是超然。《史记·屈原传》中可见它的操守:“濯淖汙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渣者也。”《淮南子·精神》亦言:“蝉蜕蛇解,游于太清。”不说知了在经历了极度痛苦之后留下知了壳仍可入药,也不说清心寡欲者喻知了壳为“解脱”(有宗教称有道之人死如蝉之脱壳),只说知了的生命过程,就令情感丰富之人生出几滴热泪来。
知了的生命一般只有18—20天。其繁殖是雄、雌交配后,雌知了产卵于杨树、柳树等树木细枝条,产卵后的枝条会逐渐枯死。来年夏季,经雷雨电击,带卵的枯枝落地。再经雨淋日晒,枯枝腐烂,知了卵便入土成幼虫,在土层吸食植物的根,开始生长。其幼虫到知了,要在土层里生活多长时间,方可出土羽化成知了?为此,我曾请教有关专家及查阅相关资料。一般自卵入土成幼虫到知了,最快也需三年时间。非洲一种黑蚱知了,在土里生活最长达26年,我国黑蚱知了,一般在土里生活9—12年。
我最初得知这个结果,不禁惊呆了。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落寞的生命积淀。这种看似不具备生命实际意义的历程,对知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了夏秋时节几日动听的吟唱?知了声响四野不久,雄知了交尾后即死,雌知了产卵后命休,生命不过两三周。它们究竟为了什么,是因了性欲,抑或是爱情,还是为了生命的冲撞、生命的换位和延续?
凡人不懂知了语,难解其意,凭空想来,倒有了“知了比人高尚”的妄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于它们才是最完美的注释,如此沉重的代价,令聪明而实惠的人类,十有八九,做了童话去听。
知了还与美不可分,“婵娟”意为姿态曼妙优雅,“蝉联”示为连夺魁首之敬谓……
正所谓,有了知了的叫声,春天才会离去;没了知了的叫声,深秋才会到来。那是一个成长与收获的季节!
穿越时空的蛙声
童年的记忆里总响着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那时候,我觉得我赖以生存的乡村,其实就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它和我一样,整夜整夜地泡在生动的蛙声里,做着甜甜美美的梦。
春暖大地,蛙们顶着一身土从蛰伏了一冬的洞穴里钻出来。只不过,这时它们多半沉默着,悄无声息。惊蛰后的第一声蛙鸣,青蛙以自己的方式揭开了季节变换的大幕。印度人在其上古诗集《梨俱吠陀》中,曾以“默默沉睡了一年/似婆罗门守着誓言/青蛙现在说话了/说出/这雨季最潮湿的语言”这样动情的叙述,来表达他们初闻蛙鸣的愉悦和欣喜。
但是,真要听取成片的蛙声,却得在喧闹的夏天。那正是抢收抢种(收小麦、种玉米)的大忙时节。田间、河畔,满耳蛙声如鼓,那么种田人的心里必会涨满了喜悦之情。
尤其是在夏日的黄昏,晚霞欲消,空气中弥漫着禾苗的清香,大地清纯得只剩下蛙声片片,此时,田间小陌,肩荷锄镐的农人,牵着老牛,一步步走向飘着袅袅炊烟的家园,一天的劳作与辛苦便在蛙声中消失了。这蛙声的唱和鲜活了夏日黄昏。
入夜之后,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躺在床上,那咕咕嘎嘎、亮润如珠的蛙声犹如催眠曲,让人更容易入梦。夜阑无寐,挑灯独坐,那此起彼伏、声如潮涌的蛙鸣与你相伴,为你驱走几分深夜的孤寂。月朗星稀、四野岑寂,独自漫步于田埂上、池塘边,无数墨绿的乡土歌手,正摇其长舌,鼓其白腹,尽情尽兴而歌。有时,一蛙独鸣,衬出夜的冷清。群蛙合唱,让你感到夜的喧哗与骚动。而于一片蛙声中漫步的你,会觉得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何处最添诗性客,黄昏烟雨乱蛙声”,于黄昏时分,在霏霏细雨中打一把伞,独步于桑间陌上,听那来自苗、草间的此起彼伏的蛙声,即使不会吟诗,恐怕心中也会涌动眷眷诗意。
蛙声于我,所留鲜亮的记忆还有夏日雨后。宋人赵师秀诗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日多雨,来得快走得急,雨歇风住,凉意渐生,蛙声响起。先是东几句西几句,清晰可数,紧接着便汇聚成密密的如潮蛙鼓了。
青蛙喜水,它跃入水坑中的情景不亚于我长大后看到的跳水运动员,水面发出“扑”的一声响,漾起一圈圈的涟漪,煞是好看。
记得小时候听广播“少儿节目”中说,夏夜青蛙们在池塘里开音乐晚会,它们用歌声“谈情说爱”。果然,“音乐会”后,一片片像鱼眼睛似的青蛙卵粘连在一起,很快就变成了长着小尾巴的黑色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再过数日,小蝌蚪就变成了可爱的小青蛙,开始“咕——呱”地鸣叫了。齐白石先生有一幅《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水墨画,画面上只画了几只在山岩缝隙中随潺潺流水漂出的小蝌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实在令人叫绝。
不只中国人喜爱青蛙,青蛙还迷倒过川端康成,他“一听见雨蛙的鸣声,心田里忽地装满了月夜景色”。但最令我動情喜爱、感慨系之的,却是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八百年前的蛙声传到了今天,寥寥数语,不仅描摹了一幅那时的田园风景,更借此述说了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不少文人雅士眼里,蛙声是有着浓郁的诗意和音乐禀赋的。倾情于蛙声,便是倾情于那种恬淡的意境,那种祥和的感受。而蛙声于我,更有着别样的情怀。现在,每当蛙鼓如潮的季节,我总是去往乡野,沉醉于蛙声中,以一颗至诚的赤子之心,甚或,以一株小麦、一棵玉米的淳朴的心,去观望蓝天大地,祈盼着风调雨顺!这一点,对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来说,是多么重要和珍贵。因为,蛙声与大自然不可分……
上一篇:《珍爱与书店的每一次相遇》左元龙散文赏析
下一篇:《祖宅有棵老枣树》张广宇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