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春节,这个居家团圆,亲友相会,和谐温馨的节日,谁不向往。
常言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节的准备工作由此开始了。人们首先把小麦淘净晾干,磨好白面,供蒸正馍(圆顶馍),蒸枣山(用发面做成的像小山形状的食品。上塑花形,红枣点缀,常用来设贡),包饺子之用。
腊月十五是许过愿的家庭(人们求神灵保佑,诸如大病痊癒,喜生贵子,金榜提名,生意发财所作的许诺),准备杀猪宰羊还愿的日子。这天上午人们点纸敬香,然后把热酒浇在猪、羊的头上、耳朵上,猪、羊一摇头摆耳,就意味着被上帝领走了,叫作“领生”。之后人们尽可杀猪宰羊了。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是人们祭灶的日子,又称小年下。俗言说“官祭三民祭四”。这一天家家户户修灶泥台,打扫房子,清洁院庭,驱除污秽,然后在厨房间摆上贡品,把祭灶糖粘在灶台脸上,意让老灶爷尽情享用。并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大年三十上午人们喜气洋洋地贴上春联(一般是红色纸张写的春联;绿色的春联仅贴在厨房间;损了人口的户就用紫色的纸张写春联或索性三年不贴春联,以示哀思之情),敬上香,放上一挂大炮,鸣示着就要过大年了。若哪家有外欠账,要账的人按规矩就不来要账了,只能等到过年之后。
家在农村的人离祖坟地较近,除夕晚要带上贡品去坟地点纸放炮,祭拜逝去的先人,意为请他们回家过年(初一早上送回)。家在城里的人,大年初一要早早带上贡品到墳地点纸放炮,祭拜逝去的先人,意为给逝去先人拜年。
大年三十晚上,有心计的人都在自家大门口平放一根竹棍,这是守财之举。意为挡住家中钱财不往外流。不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不去挪开。
三十晚上人们还有守岁的习俗。有的人到十二点还不休息,意味着天长地久、人寿年丰。过了十二点,新年钟声响起就是大年初一了。家家户户都放闪门炮,一般是大炮三响。做生意的人们早早开门,意为抢财。家有小孩盼望起来拾炮,所以开门也早。整个除夕晚到天亮炮声此起彼伏、从不间断。谁家的炮放得响,就预示着今年时运好。如果哪家的炮放得不响或响不完全,就预示着今年这家人办事不顺利或有灾难。此事全凭各人的信念,或准或不准。
大年初一五更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叙亲情。不在家过年的家庭成员,父母和家人也要给他(她)盛好饺子,放上筷子。这样的寓意非常温馨,象征着全家人平安幸福长久。五更里人们还有不向外泼水的习俗。喻义守财不往外流。大人嘱咐小孩五更里不兴多说话,避免说出不吉利的言语(如病、死、坏、扒、散、差、伤等),谶应晦气。
早饭后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老人端坐在正屋中间,晚辈按长幼依次给长辈叩头,一般是三叩首。孩子们面带笑容,祝愿长辈幸福健康长寿。此刻,老人们一年中的劳苦辛酸之情顷刻释怀。这是一年中老人们最欢快的时刻。他们把准备好的红包(押岁钱,象征着红红火火、快快乐乐),分发给孩子们。有孝心能挣钱的人也拿出红包,双手敬献给老人,以表达孝敬之情。
最热闹的场景,就数大年初一家家开门迎客,亲朋好友大拜年了。一个村庄的人,一个街道的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新年的喜庆。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吃喜糖、磕瓜子、吸名烟、喝香茶、相互拜年问好、拉家常。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平时性情比较小气的人,此时也表现得非常大方大气友好。以前有些矛盾、隔阂或不说话的两个人、两家人,也会在大年时刻的喜庆气氛中润得化解,忘记前嫌,至此言归于好。充分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和精深。
春节像一棵千年古树,历经“砸碎一个旧世界”,“破四旧立四新”,依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足以说明这个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节日,强大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文化价值。
上一篇:《茱萸的孩子已作逍遥游》梅子散文赏析
下一篇:《走过蔡元培和李少春(外一篇)》王童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