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一天,大宋朝惨白阴柔的冬雾一直缠绕着四川眉山的这座竹林,絮絮叨叨,喋喋不休。
这时,一群阳光在墨绿色竹林的上空闪动,寒风在层层叠叠的竹林四处吐槽,所有的竹全都被那群深沉多情的雾亲密地hold住。千万竿长竹便从白雾里探出头来,将它们的竹梢化作无数只手臂在不停地炫酷。有一竿颜值极高的雄竹,修长、飘逸,像是竹林里的高富帅,那坚韧的主干便是他颀长的腰肢,青翠的竹梢就是他高贵的王冠,而他身边的雌竹们全都环绕着他在不停地卖萌。
这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腊月的一天。苏轼便是从这座竹林出发告别故乡的。
离乡之前,苏轼设下祭坛,祭奠双亡的父母。
苏轼之父苏洵,与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一起高中进士。接着,北宋文坛领袖、“作协主席”欧阳修,又狂顶起苏洵的散文,从而使“三苏”一举走红,迅速成为文坛大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可是,苏洵上了“唐宋八大家”的榜单之后不久,就一命呜呼,而苏轼的原配妻子王弗也在此前病逝了。因此,苏轼辞去了公职,把苏洵以及王弗的灵柩运回故里,在苏家坟地(位于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安葬。
1068年7月,苏轼在家乡为父守孝两年,居丧期满,接着在婚介所牵线搭桥之下,迎娶了王弗的堂妹21岁的美眉王闰之。到了这年冬天,他将看管父母坟茔的重任交给堂兄之后,便携带家小,返回京城了。
文友们为他举办了送别主题party,在一片竹林前面设坛焚香,抚琴吹箫。一曲古琴声便在竹林的上空飘荡起来了,淋漓尽致地渲染着他们的离愁别绪。
party高潮时,大家狂饮起饯别的酒。只见年轻气盛的苏轼,峨冠博带,谈笑风生,简直酷毙帅呆了。他端着一杯米酒,连连举杯,一阵豪饮。
大家全都知道苏轼对于竹林有着特殊情感。他是在竹林里邂逅原配妻子王弗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许由于竹子清高脱俗的特质,使苏轼一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所以,他在远离故乡之前,来和家乡的这片竹林作最后的亲近。
眼前,那直耸云霄的雄竹和袅袅婷婷的雌竹互相依偎着,缠绵悱恻着,一同展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凄美。缥缈的白雾围着这片青竹在秀恩爱,妖娆的雌竹又围着她们的高富帅倾诉衷肠。
二
我觉得这片竹林的凄美或许就是给苏轼一个未来的暗示,亦或就是给苏轼一个现实的提醒。然而,才华横溢的苏轼是个愣头青,还有点二,居然一脸懵然地离开了这片竹林,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故乡,向着他坎坷崎岖的仕途,飞蛾扑火一般飞奔而去。
看着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肯定想起了自己16岁那年姐姐蘇八妹英年早逝的一段悲催往事。
那是个秋天的傍晚,苦风凄雨,落叶纷飞。
他和弟弟苏辙正在家中聆听父亲演奏古琴,那曲在苏家庭院飘荡回旋的曲调也就变成为苏八妹伤逝的挽歌。就在这曲哀婉揪心的古琴声里,苏八妹的公婆程家派人来报丧了。坐在凉亭里的父亲心中一惊,手中正在弹着的琴弦随之而断。琴弦的断裂使原来的乐曲产生了变声,发出一阵撕裂人心的颤音。就在这决绝的音乐声里,全家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惊呆了,苏轼手中的毛笔坠落在宣纸上,一颗悲伤的泪珠便滑落在墨砚里。
这一年,苏八妹只有19岁,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离开了人世。苏轼二话没说,一步窜上前去,一把抓住报丧人的衣领,急急火火地责问道:“我姐姐刚刚嫁过去,怎么就突然死了?”苏辙则悲痛至极,立马泪奔。
程家是名门望族,标准的土豪,户主曾经担任过大理寺的高干。苏轼的母亲就是程家之女,而苏八妹前些日子又嫁给了程家,本来这样亲上加亲,应该使两家的关系更加亲密。然而,苏八妹嫁到了程家之后并不快乐,不久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苏洵被激怒起来了,抓狂至极,竟然召集苏姓全体族人举行批判会,义愤填膺地抨击,狠狠地拍砖,列数程家种种罪行,指责程家倚仗权势、勾结官府、宠妾压妻、纵情淫乐、嫌贫爱富、道德沦丧,并当场宣布和程家断绝一切关系。
这件事虽然已成往事,但苏洵这样敢于向豪门宣战,显示出他嫉恶如仇的个性,给少年苏轼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使他学到了父亲不畏权贵、敢于抗争的品性。
事实上,苏轼一生清廉、刚正不阿的品德,就是在家乡眉山养成的,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他的父母。
苏轼于1036年11月19日出生,至1059年举家迁往京都,其中减去1056年进京殿试的一年,另外加上1066年父亲病逝回乡守孝的两年,共有25年时间是在眉山度过的。这二十多年也正是苏轼清廉正直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苏东坡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十分典型的贤母,在中国历史上和孟子母亲、岳飞母亲一起,被并称为“三大贤母”。苏轼8到10岁时,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落第之后,成为驴友,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便在家里承担起家教的重任。苏轼后来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记载了母亲对自己的引导。文中说家人发现院里有一处窖藏瓮罐,大家都十分欣喜,觉得发了意外之财。可母亲告诫家人,君子不得贪财,故“夫人命以土塞之”。苏辙也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载了母亲教育苏轼的一段往事。有一天,母亲读到《范滂传》时感慨不已,站在一侧的苏轼问,我如果成为像范滂一样的反贪英雄,母亲会点赞吗?母亲立马狂顶起苏轼来:“我有一个刚正不阿、清正高洁的儿子了!”
苏轼就是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下,不但在高考中得了进士的第二名,而且形成了青竹一般高洁的品德。他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品德,拜别祖坟,离开故土。
三
在苏轼的眼里,这片竹林肯定不是深沉的墨绿,而是艳丽的朱砂。这片竹林全都是红的竿,红的叶,红的枝,红的梢,它们全身上下是一片赤红。所有的竹全都在朝阳下,闪动着红色的光芒;所有的竹全都在晨风里,摇曳着红色的身影;所有的竹全都在白雾中,展现出红色的激情。
苏轼便是沐浴着这片竹林的红光离开家乡的。
如果说家乡的这片竹林是一片纯净的圣土,那么苏轼从这片竹林出发,就像是唐吉诃德一般,去迎战整个大宋王朝的腐朽时代了。
此时的北宋王朝已是千疮百孔,宋朝开国皇帝留下的弊端到这时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司马光主政之后,辽国兵力强盛,国内贫富分化,各地灾荒连连。北宋想要强兵可又非一日之功能够完成,想要救灾可国库又是十分的空虚,想要整顿吏治而买官卖官已蔚然成风。正因为此,王安石变法才应运而生。然而,他变法的本来目标是强国,结果却落得个事与愿违。政府要抑制私商,贪官们就用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贪官们就拼命敛财。这样一来,各级机关红包现象比比皆是,全国出现无数官倒,贪污受贿层出不穷,贪官裸官逃官屡见不鲜。
面对这样无官不贪的官场形势,清正廉洁的反腐达人苏轼自然坚决抵制。他不管贪官是谁,哪怕是皇亲权贵都敢于与之叫板。因此,苏轼此番离乡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王安石当权时,苏轼完全可以利用王安石这个老同学的关系平步青云,可他不赞成王安石这样的变法,指责王安石是在恶搞,纵容国家大大小小官员腐败,所以被王安石等新派所不容。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旧党上台了,自然拉拢反对新派的苏轼,如若苏轼能够依附司马光,也可以说前程似锦。然而,苏轼又很任性地反对旧党极力维护既得利益的做法,自然又开罪了旧党。而正是这种清高廉正的品格,使苏轼历经磨难,结果也只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了。
苏轼这种清高脱俗的品格,恰恰就是那片竹林为何会被他视为红色的根本原因了。这也是眉山市诗书城公园的那组红色雕塑被命名为“高风亮节”、雕塑的内容就是红色方竹的缘由了。当你了解了苏轼的这种“反潮流”品格,对拔地而起的三根方形红竹,对喷水池里通体赤红色的竹叶、竹笋,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因为此,当年苏轼离开家乡之前,在这片竹林和文友举行笔会画竹时,其他人全都按照传统套路画出一幅幅墨竹,而苏轼偏偏脑洞大开,标新立异,拿出朱砂作为颜料,画出一幅红竹图来。
四
在一片幽香飘拂的竹林之间,有一条蜿蜒的小路,两侧鲜花妖娆,竹叶摇荡,尽溢清新味道。四处都是楠竹、桂花、绿草,花草丛生。在这片翠竹香草之间,那竹叶味的清香空气便穿越整个竹林,向四处飘散开来,浸透了人们的五脏六腑。
这便是在眉山刚建成不久的东坡竹园了。
这座竹园以季节特色造景,强调堆坡造型,点缀亭廊、景墙、叠水的精致景观,从而在一片竹叶的清香里,凸显出苏轼清高廉洁的精神品质,也表达出苏轼与竹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生内涵。
其实,苏轼的初恋故事就是发生在一片清香扑鼻的竹林里面。
那一天,一位16岁的美眉来到郊区游玩,手里采集了一大束鲜花。她忽而想起父亲常说起眉山苏轼是个学霸,经常在山水之间读书,便悄悄来到竹林中静静观看,果然看见一个英气勃勃的帅哥正在摇头晃脑地背诵着古文。
这时,苏轼猛一抬头,一眼看见一位白富美亭亭玉立于绿竹之间,轻盈飘逸,如诗如梦。而她本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发现,惊慌失措之间,闪动着双眸,羞红了粉脸。她那少女特有的娇媚,尽显一身的纯情。
于是乎,在这片香竹之间,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一段千古流芳的拍拖传奇。
这位美眉就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
然而,王弗16岁嫁给了男神苏轼,和他只生活了11年就挂了。苏轼在埋葬王弗的山坡上,亲手种植了无数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10年,苏轼为亡妻写下了被誉为“中华悼亡诗词千古第一绝唱”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字字泣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声声抒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更是句句含泪。
当然,苏轼的婚戀史并未就此打住,在王弗逝世后的第三年,他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接着,在王闰之病逝之后,他又娶了比他小26岁的王朝云。更令人诧异的是,除了这三位妻子之外,苏轼还是一个标准的大叔控,有一批只有十几岁的侍妾常常环绕左右。南怀瑾先生就曾说过:“宋代大文豪苏轼,文风豪迈,一代大家。其一生姬妾众多,风流韵事层出不穷,而他对这些姬妾的态度,则完全如宗法制度而无情无义。”
对王弗的爱情感天动地,却又是三妻四妾;为人做官清正高洁,却又被贬流放。这便是苏轼人生的双重心塞了。
苏轼的清廉在被贬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参与了惠州东新桥和西新桥工程的规划、筹款、建造、落成的全过程。他不但没有出现工程腐败,反而主动把朝廷以前颁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造桥。后来,他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他穷得一度过着“向人乞米何曾得”的贫困户日子。在朋友的赞助下,在城东弄到一片坡地,他便开荒种田,以此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这才算是脱贫。因此,他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三个字也就成了清官的象征。
苏轼虽然是这样的清正廉洁,可到头来还是在“乌台诗案”中被诬入狱,而且三次被贬官流放,最终被官场OUT,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
由此看来,在婚恋生活上,不管苏轼对王弗的感情再深,最终也PK不过封建礼教制度,落得个风流文人的历史评判;在政治生涯上,不管苏轼是怎样的清正廉洁,最后也PK不过整个官场权力体制,也落得个流放边陲的政治结局。所以说,苏轼的双重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体制,官场仕途与婚姻爱情一样,根本逃脱不了体制的束缚。因此,这座竹林和在竹林里发生的爱情故事,其实就是对苏轼官场斗争的一个绝好暗喻。
然而,作为官场标准菜鸟的苏轼离开家乡的时候,肯定没能领会这些,还是豪情万丈、斗志昂扬地走了,从此就再也没能回来。
这时,那群雾还在大宋朝的头顶焦虑地徘徊着,给这座竹林蒙上一层充满悲情的霾。
上一篇:《一地清辉》蓝狐散文赏析
下一篇:《一张合影点燃的忆想》蔡飞跃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