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气息来概括房间的性质,书房蓄积的应当是淡淡的油墨气息,温暖而清新。埋头奔走在现实生存中的人们需要这样一个空间来安顿内心,让自己慢下来。
在乡下,很少看到某家某户在房子里设置书房,除非书香门第。这些年,住在高楼里的年輕人往往会在装修的时候,特别设置一个书房,好像大部分仍属于虚设,有点附庸风雅的意思。为了使书房里排满书籍,有人买了一整套硬装本的古书,但是古书只是以一个外壳的形式站在书架上,里边没有书页。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摆设时,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为了不给主人带来难堪,又赶紧守住嘴巴。倒是现在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捧着书潜心阅读,儿童读物在成人设置的书架里悄悄蔓延,像新鲜藤蔓。不少成年人,大概在棋牌室的切磋里才会两眼放光、激情满怀。
书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作家,在字里行间展示着自己的经历和智慧。他们的遣词造句、想象力令人着迷。十多年前,我的购书欲望无比强烈,就像一个孩子突然走出村庄,看到瑰丽异常、灿烂锦绣的景致。受着指引,一路狂奔。那些书现在立在书架上,纸页泛黄,而文字的精神不衰。一本好书,可以抵抗时间的磨损,历久弥新。精神、时间和现实,暗中流宕出奇异的图景,说出一些真相。那些歌功颂德、投机取巧的作品,像墙皮,在时间的日晒雨淋中剥落。它们的速“红”速“成”,很可能意味着速朽,不久之后,便被寂寞地压在一个角落。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具有永恒性的,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依然不断地得到后人的好奇、阐释。那些作家,似乎有预言的本领,不一定容易被当下接受。
读一点文学书籍,就像吸收一点养分,但不意味着转变“基因”。很多时候,人的荒谬性也存在于这个问题当中。达摩大师预言:“在我逝灭两百年后,禅宗的法门,周遍到各处。不过明道的人多,真正行道的人很少。讲道理的人多,通道理的人太少。在千万人中,沉潜隐秘地修行,因而证得道果的人也会有的。”前几年,一个熟人突然喜欢阅读一些大众类的哲学书籍。对应现实生活带来的困顿和羁绊,他在文字里得到一些超脱的感悟。落到繁琐的生活当中,我们的看法、行动可能走的又是原路,回过头来,发觉自己身上存在的矛盾,觉得好笑。但是,书籍带来的稀薄外力值得珍视,如果我们不再相信那些严肃、美好、温暖、值得敬畏的事物,那么人性中为人的一面如何得到体现呢?
真正热爱书房的人,大概是与众不同的,他会抵制欲望的过度侵蚀,不然没有必要沉浸在没有现实获益的空间里。在我居住的小城,有一位特别的爱书人士。他把空余的一整套房子, 装修成书房,把大量藏书安置在墙上。有一阵子,他还“散书”,把一些旧书分给热爱阅读的人。他会邀约诚实的读友,在他的书房里小聚,做茶做饭给他们品尝。这样的爱书人,真是可敬。
一个人坐在窗前阅读思考写作,大量书籍装饰在身后。光阴,一年年流逝,有些东西一直没变。
上一篇:《鹤鸣湖断想》田万里散文赏析
下一篇:《一座王城的没落(外一篇)》周火雄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