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山东省作家协会组织开展了主题采风活动。来自省直和全省各地的40余位作家先后奔赴济南、东营、潍坊、日照、临沂等地进行采访采风。我有幸随团参加了这次活动,下面是我在活动中的部分日记。
5月10日 济南五龙潭公园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
王尽美的家乡是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时属莒县)。那时的大北杏村后面紧靠公路,是当时莒县、诸城、日照三县交界地,过往客商很多,有人便利用这种位置优势开了一家小酒馆。因为认识小酒馆的主人,1906年夏到1909年底,失学在家的王尽美在协助母亲从事一些简单的田间劳动之余,便经常跑到那家小酒馆听过往客人讲故事。那时,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正在酝酿一场大的革命风暴,诸城城里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学生也参加了同盟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到这家小酒馆吃饭喝酒的南来北往的顾客中,除了商贩、过路行人,还有许多革命党人。这家小酒馆就成了交流信息的中心,也成了传播思想的园地。就是在这家小酒馆里,王尽美听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事,受到了政治上最初的启迪。
1921年秋,在济南历下亭,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看着逐渐消失的晚霞,随口吟出了一首诗:“无情最是东流水,日夜滔滔去不停。半是劳动血与泪,几人从此看分明。”此诗当时流传甚广。这位穿长衫的年轻人便是刚参加完中共一大归来的王尽美。颇有意味的是,几年之后,王尽美与几位革命同仁一起建立的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地点就设在当时的济南市东流水街105号。
东流水街已随着五龙潭公园的建设不复存在,而今的“东流水街105号”,位于济南五龙潭公园东南角。这里有一座两层旧式小楼,门牌上的“东流水街105号”已模糊不清,墙壁上有一块黑色的花岗岩,上面刻着“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1925—1927”。王尽美和邓恩铭是山东党组织创始人,他们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山东早期共产党员鲁伯峻等人也曾在这里入党宣誓,1925年前后,中共中央派任弼时、邓中夏、关向应等来山东视察工作时,也曾在此居住。
王尽美为革命活动日夜奔波,不幸积劳成疾,27岁即抱憾身亡。这个院子现在之所以叫“尽园”,就是为了纪念王尽美同志而命名的。小园北侧,鲜花翠柏间矗立着王尽美和邓恩铭的雕像。
5月11日 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中共刘集支部旧址
1925年春诞生的中共刘集支部,是山东省农村最早的4个党支部之一,在山东省农村党建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加中共一大的王尽美、邓恩铭将第一版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带到山东,其中一本传到了在济南女子学校任教的刘集村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刘雨辉手中。1926年春节,刘雨辉回家探亲时,把这本《共产党宣言》带回来,交给了支部书记刘良才。在刘良才的领导下,刘集支部以这本《共产党宣言》为主要教材,创办农民协会,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星星之火,很快从刘集燃遍广饶,使广饶党的活动和革命斗争有了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觅汉(即长工)增资”、“短工增资”、“吃坡”、“砸木行”等一系列斗争不断展开。正是在这本薄薄的《共产党宣言》的引领下,刘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莫斯科”,成了整个鲁北革命活动的中心。
幾经辗转,这本《共产党宣言》传到了村民刘世厚手中。1941年1月18日,日本鬼子实施大扫荡,在火烧刘集村时,已经逃出村的刘世厚不顾个人安危,又潜回村里,在一片火海中,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从房山墙雀眼里抢救出来,并冒着生命危险一直秘密保存下来。1975年,县里前来征集文物,84岁的刘世厚用颤巍巍的双手打开一个平时谁也不能碰的紫檀色小木箱,从层层包裹的方布里小心翼翼地取出这本有些泛黄的书,双手递给征集文物的同志,并反复叮嘱:“这本书一定要好好保存,它比我的命还宝贵!”
这本封皮残缺、纸张泛黄的小册子,是由陈望道首译1920年8月出版的,当时由于排版和校对的疏忽,封面的书名被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这本《共产党宣言》是中文版的第一个版本,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由农村党组织传播、使用和保存的珍贵文献,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走在刘集的街道上,我看到几乎家家户户外面的墙上壁都画着一些革命英模人物和一些宣传画。我特别注意到,在那些宣传画里,还有马克思的头像。至今,刘集村还有许多村民亲切地称呼马克思为“大胡子”。
5月13日 日照市莒县招贤镇红色群落展览馆
在日照市莒县,有一群被誉为“红色群落”的老人。战争年代,为了建立新中国,他们加入党组织,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地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回归故里,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国家的强盛,拼命实干,本色不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标准,形成了“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精神,树立了老一代基层党员的英雄群像。这个“红色群落”最多时曾有13341人,目前健在的还有900余人,其中抗战期间入党的有161人,他们最年轻的也已年届九旬,最长者已经百岁有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建国前老党员。
“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上,生长着一种植物叫巴根草,特别耐涝耐旱,又特别耐热耐寒,即便是上面的茎叶没了,根还紧紧地‘巴’着土地,‘建国前老党员’就是这样的‘巴根草’。这就是他们的本色,新时期更需要传承这种本色。”曾担任莒县县委书记的刘守亮这样说。
在莒县招贤镇红色群落展览馆里的一面墙上,我看到了这批建国前老党员的部分入党志愿书。
5月14日 参观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
1947年5月14日,是孟良崮战役打响的日子,69年后的今天,我来到了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总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是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享誉省内外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烈士陵园位于孟良崮山脚,与主战场遗址战役纪念碑相距7.8公里,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园中央建有陈毅、粟裕汉白玉大型雕像,栩栩如生。雕像两侧建有碑廊,镌刻着国家、省党政军领导及知名书法家为孟良崮战役题字、题词77幅。纪念馆位于雕像后方,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照片和文物,展示了整个盂良崮战役经过。纪念馆后为烈上墓区,安葬着在孟良崮战役牺牲的2859名革命烈士,内有粟裕大将骨灰撤放处和迟浩田题字的英烈亭。?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位于海拔567米的孟良崮主峰大崮顶上,高14.6米,东西两面分别镌刻着陈毅元帅的诗和粟裕题写的“英雄盂良崮”。
在孟良崮烈士陵园,我捡拾到了一枚生锈的弹头。
上一篇:迟云《迟云的诗》
下一篇:杨晔《闭上眼睛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