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我83岁的三姑奶从福建回来,与她阔别多年的老家相见。在三姑奶22岁那年,她被人骗到福建嫁人成了家。那天,瘦小的三姑奶挣脱开晚辈搀扶,在老宅门前一头磕地,望着天空中一团团棉花似的白云,喃喃自语:“没变,没变……”后来我们才明白,三奶奶固执地认为,她离家那天天空的白云,与61年后见到的白云一模一样。
一到腊月,我老家寂静群山间的蜿蜒山道上,便有密集的人影晃动,那是从这个国家天南地北的人,结伴而行回到了他们的老家。去年腊月的一个夜晚,我在老家的山梁上,还看到有人打着火把回来了,那是他们刚刚下了火车,就赶着回到了老家。但老家,对我那些乡亲来说,大多就是一座老房子孤独地兀立在山坳里、水井边、柏树下,但他们就是要回来看上一眼,心里才感觉是过年了。
这样的场景,在我那些进城老乡们身上,也能发现。一些进城买房定居的老乡,还常回来,把老家的老屋四周打扫一下,把瓦楞上的草拔了,把那老门重新安上一把锁。我也不是一个人常悄悄回老家么,就是想嗅一嗅那屋顶上的炊烟,嗅一嗅松林路边的牛粪味,望一眼那些村落里的老屋……但这些年,炊烟依稀了,老牛没了几头。但存活下来的老牛,似乎懂我心事,有次我走在它后面,它屁股一耸,一坨牛屎就下来了。
我喜欢去看望老村的那些老房子。老房子里,那轻烟一样的叹息,又飘到哪里去了?我默立在一间已没人居住的老房子里,看到一只蜘蛛在房梁上爬,它还在打扫着最后的现场。我听说,这间老房的主人,搬到城里去居住了,每个月,那个还剩下两颗牙的老太太,还要子孙们扶着,来到老房前坐一坐,也不说话,就是抚摸着脱落的老墙、雕花的木窗、虫蛀的柱头、青苔覆盖的石阶,然后把手放到胸口上,像是在和这些东西连通呼吸,又像是一件一件打理后,慢慢放到心里去。
在这些老房子前,空气也是凝重的,因为它经过了好多年日子的过滤,喘息也是粗重的了。你想起一些日子,一路蹒跚着走过来,如一个人,缓缓老去了,一步一步扶着墙根,等你迷糊着想打个盹了,揉揉惺忪的眼,再睁开,那人已经眨眼不见了。我在一间老房子的门楣上,竟看到了一对当年的新婚之人,在红纸上写下的两个字,而今,纸已在光阴的深水里泡得发白,唯有两个字,顽固地飘摇,见证着当年房间里新人的欢喜幸福。我一回头,竟看到旁边老屋房梁上,挂着红彤彤的几大串辣椒,在风里晃动,简直蒙太奇一样。
老房子让我迷恋,其实还是一个家的气息。
有天我爸摩挲着一本发黄卷边的笔记本,那上面清清楚楚记载着祖辈亲人们的生日卒日。每到一些逝去亲人们的生日卒日,他就亲自用毛笔在冥钱包上郑重写下繁体字,和我妈一前一后去郊外荒野上烧掉,一笔一笔地给远去亲人们“汇款”。我爸这样做了以后,心里才感觉安稳了许多。有个黄昏,我爸已在那天下午去给我爷爷“汇款”了,他抬着手腕看了看表自言自语:“4个多小时了,该收到了吧。”我妈系着围腰从厨房出来,溜头看看窗外天色附和:“应该收到了,收到了。”我爸高兴了,在沙发上甩甩腿对我妈说:“那你晚饭上加个回锅肉。”我妈那天没有拒绝我爸,我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我妈一直严格遵守医嘱让我爸少吃肥肉。
3年前的一天,我回爸妈的家,爸把那本相当于家族档案的笔记本交到我手上,有一种托付似的神情。爸扭了扭有些酸疼的脖子,缓缓站起身,对我语气凝重地交代:“我人也老了,眼睛也花了,我肯定是要死的,这个本本,就放在你那里吧,你一定要传给你的子子孙孙!”我看见,爸浑浊的眼里有泪花闪动。爸还藏有一本家里的老影簿,里面收藏有他与我妈结婚时期、我与妹妹童年时的一些黑白老照片。影簿里面还有我爷爷的唯一一张画像,是请村里的一个农民“画家”描摹的,画像上,我爷爷眼窝深陷,眼袋凸起,目光幽凉,胡须掩喉,很是忧虑的样子。望着爷爷的画像,我明白我时常失眠忧虑的源头了,这是神秘基因的绵延。偶尔回家,看到我爸躺在阳台边断了藤条的老藤椅上,他在翻看着老影簿时,不知不觉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打起了轻微的鼾声,有次还看见我妈在他脖子下隔了一张手帕,被我爸流出的酣口水打湿了。
前年,我爸患病,在医院里一连住了8个月院。病室里的日光灯照着苍白墙壁,满屋子里弥漫着药水味,我爸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有天晚上他迷迷糊糊醒来,对在一旁的我妈大声喊:“把盐罐拿来!”原来是我爸梦见我妈在家里给他煮了一碗面条,咂巴着嘴,感觉嘴里寡淡无味,忍不住翻身喊我妈加点盐了。我爸出院那天,摇晃着身体去开了家里的门,他一把抱住门框哆嗦着,是爸哭了。那天在家里,我妈给我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煮了一碗面条。望着我爸吃得汗津津的样子,嘴里说道:“金窝银窝,真不如自己家的狗窝啊。”
有天我同来自东北的詩人老柏探讨,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地方,要多久才能在心里把它认领成故乡。老柏想了想说,只要这个地方有一个心里觉得热乎乎的家就行。我明白了,所谓的故乡,一直在跟随着我们的身体在移动,你愿意把它放在心里,它就一直存在。
一个家对于一个人,多么具有偶然性,如一只高飞的鸟,突然松开嘴,把嘴里衔着的树的种子掸落在大地森林,由此生长为一棵树。何以为家?具体到人世的烟火里,我在都市里的家,就是门前排着的整齐拖鞋,厨房里憨态十足的泡菜坛子,盥洗室里亲密相拥的牙膏牙刷……想起有天早晨,我正欲出门,妻子在身后喊:“你还没刷牙就走了啦!”这个唯一还记得我早晨还没刷牙的女人,她长着的一颗小虎牙,我曾经以为不吉利,而今哪怕是愤怒时咬住我的肉,我也觉得是唇齿相依的人了。
一个家的味道,就是在房子的墙壁里,也渗透了亲人们的独特气息。每逢搬到一个新房子里,我起初总不习惯,感觉没有漫长日子里烟熏火燎的气息。记得有天晚上我独自徘徊到卖掉的老房子门前,听见买了我房子的女主人正对丈夫大发脾气:“滚!”男人开了门,与我迎头相撞,“滚回来!”里面的女人又一声吆喝。男人冲我一笑,吐了吐舌头,又乖乖地回屋了。天下的家,不就是这样的吗,争争吵吵后又重归于好,磕磕绊绊后又相携相扶、相亲相爱地在屋顶下的家里过着五味俱全的日子,有时遇到内心的悬崖,也是在屋顶下临渊而立。
天之下,何以为家?就是在灵魂里,你一生都离不开的地方,即使你在远方,它也星辰一样闪烁,召唤你回去的地方。
作者简介:李 晓,1969年8月出生,现供职于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办事处。自1987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等文体文字400余万字,并在多家报刊开辟个人专栏。多篇文章入选全国各地学校作为试题、课外读本。《读者》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高康《土地上的痛》
下一篇:张利良《天地之间,我行走在一条线的孤独(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