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美景、美食,我早有耳闻。这次来日本是自由行,不赶景点,不赶时间,只是慢慢体会和品味着日本真實的生活节奏,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飞抵福冈那天,下着小雨,但路面依然干净清爽,不见泥泞,不存雨水。随处可见雨中盛开的鲜花,花都长在土里,而不是塑料花盆里,一定不是摆拍。擦肩而过的美女,知性而时尚,但身姿都不张扬,经过别人身边会主动把伞先侧一下。地铁里没有一个高声说话的人,更没有一个人拿着手机吆喝。如果需要帮助,哪怕只是问路,首先得到的是微笑,而且他们会尽力想办法帮你解决问题。
在日本,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设有急救设备与药品,大的公共卫生间有急救床,一般卫生间都有婴儿专用设备,高层住宅的阳台设有逃生通道、楼梯,女性试衣间有防止口红、胭脂蹭脏衣服的一次性遮纸,每个卫生间的水箱上都有节水龙头,楼房设计有引流、储蓄雨水的设施,正在施工的工地用两层装好的塑料袋叠压着每一处与路面的接壤处,不让一点泥水流向地面……这些设施处处以人为本,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活得体面而有尊严;同时合理节约,用科技和细节来帮助人民环保,而不是简单地依赖道德。
日本的干净程度,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但这是全社会与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公园里,大街上,每位遛狗的人,手里都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卫生纸、小铲子等处理狗粪的用品。每家酒店、店铺的门前,都有插放雨伞的用具,而且插进去的每把雨伞都是卷好扣好的。种种细节,不一而足。
这种对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体现在日本的饮食文化上,精致的食物,精美的餐具,不厌其烦的精良制作,彻底刷新了我以前对食物的看法。在这里,“美”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而精致的食物与容器,正为这种美的生活日日赋形。
拉面之韧
其实,每篇游记,写的都是“我”那一刻的时光与那一刻的感受,地点只是坐标不同的载体。美食,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移动坐标。日本人对食物的各种尊崇更是让我惊艳,让人对他们细致的匠心由衷赞叹。或许正因如此,日本一直是米其林三星餐厅最多的国家。
在日本,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店叫“老铺”,全国有百年老铺十万家以上,其中两百年以上历史的老铺有三千多家。这些老铺大多从事酿酒、和式甜点、酱制品、服装业、不动产业、旅馆业和餐饮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制造业。单是东京,百年以上的著名老铺就有两千多家,它也是米其林三星餐厅最多的城市。
有的店铺,即便还不是百年老店,也在朝着百年老店的方向努力。比如,创业于昭和35年(1960年)的福冈一蘭拉面,几十年坚持只做一种拉面,并把这种面的味道做到极致。
一蘭拉面,每天要根据天气、气温、湿度来做不同配比的生面,好让面条和汤的味道能够结合到最佳。做好这碗拉面需要四十位以上专职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正宗的骨头汤拉面的味道。美味,这正是一蘭拉面多年如一日众多食客排队等候的原因。美味,也正是一蘭拉面成为2016年日本票选最厉害的面第一名的原因。
一蘭拉面在顾客的食用细节更是体贴入微:进门后,先在电子食券机上点餐并付款(日本不少餐厅都是通过食券机点餐,因为碰过钱的手不卫生),基本款是890日元(约人民币54元),加一枚温泉蛋的是1020日元(约人民币61元)。付款成功,食券机会吐出一张收据,上面是吃面的座位号码。排队的过程井然有序,不用等候太久,而且机器能计算出等候的时间。因为食券机前方门口处有一个电子屏,显示着餐厅的座位平面图,让正在等候的客人对座位的情况一目了然:
“空”字:空座
绿灯:已有客人刚刚坐下
黄灯:该客人已入座5分钟以上
红灯:该客人已坐了15分钟以上
一蘭拉面采用的是如同中国古代科考的小格子式座位(日本称之为“味集中”),在这个小天地里,食客们可以充分享受地道拉面的风味。这种独特的设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饮用水龙头、湿巾、呼叫铃一应俱全。每个座位后面的墙上都有衣服架和自取的餐巾纸,体贴的隔板和小竹帘,不仅可以防止汤汁溅到别人,也不用担心吃面的声音和吃相不雅。如果是和朋友一起来吃,也可以将中间的隔板移开。
端上来的温泉蛋,蛋黄已经成型,蛋白却依然处于吹弹欲破的半固体状态,与极嫩的豆腐花相似,这就是温泉蛋的美妙之处。拉面的汤底呈现出一种金黄的诱人色泽,香气四溢,浓郁而不油腻,复合的口感极富层次,再搭配上几块肥瘦相间的叉烧和弹性适中的面,真是美味!当你把面吃完、汤喝净的时候,就可以看到碗底的一行字:喝完最后一滴汤,是我们最大的高兴!
一蘭拉面好吃的原因还在于始终保证“15秒铁律”:厨师把煮熟的面放进汤里,端到客人面前,这个过程必须在15秒内完成。一旦时间久了,面条就会被泡胀,不好吃了。小小的拉面店,竟把服务做得如此精准,实在令人赞叹。
由于客流量大,为了避免没有纸巾的尴尬,一蘭拉面的洗手间居然整齐摆着12卷卷纸。怕客人无聊,上面还写着12星座运势。旁边贴着温馨提示:“如果纸真的不幸用完,请把这张纸揭开……”掀开后,下面居然还藏着一沓纸巾。真是把“以顾客为本”做到了极致。
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岛国,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战场立足,必须以小博大,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蘭拉面至今已在日本全国拥有六十多家分店(在台湾和香港也已有分店),年赚5亿元人民币,这其中的精工细作、匠心独具、持之以恒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看富士山资料短片时,当听讲解员讲到“历次的火山喷发给富士山地区……”这句时,我的惯性思维已经接上了后半句“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出乎预料,讲解员的后半句却是:“……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这就是日本人的乐观:不拘泥于痛苦和灾难,不怨天尤人,而是善于从痛苦和灾难中总结教训,并为今后摆脱这种痛苦与灾难默默抗争。
日本能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扬长避短,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这与他们国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诚心诚意过好每一天,未来一定不会太差。
这,就是我吃面时想到的。
寿司之美
旅行的高潮,在走出机场的那一瞬间就已接近沸点:各种陌生扑面袭来,带着新鲜的诱惑、惊险、意外和美丽,吸引我全身而入。
在陌生的城市,面对陌生的人群,用脚步丈量陌生的世界,用照片去定格陌生的日常,用味蕾去感知陌生的酸甜苦辣,徘徊在未知与已知的边缘,有种穿越时空的妙不可言。
日本,这个每一寸国土都被日本人呵护得一尘不染的岛国,被蓝色的海洋与蓝色的天空环绕,有种独特的净寂之美。日本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到可以追溯到每一盒肉、每一条鱼产自何处何人,各种蔬菜均已摘好洗净,牛奶价廉物美,调味料更是五花八门,仅酱油就有“浓、淡、甘、辣、溜、白”等几十个品种,用以搭配不同的刺身、寿司、照烧等,可将做饭的时间成本降至最低。有一种快捷的日式早餐吃法,就是在一碗热米饭上打一枚生鸡蛋,滴些酱油拌一拌,方便又美味,不过这种吃法的前提是鸡蛋新鲜且无菌。日式饭店也盛行现场制作,烧烤、铁板烧,调料都不多,料理店的宗旨更是让各种食材原始的味道发挥到极致,进餐时仅佐以微量酱油。
人生下来就要吃,一生中用于吃饭的时间总共约占15年,用餐次数平均达10万次之多。所以,食物是人认识大千世界的最直接的端口,不同风味的食物也代表着迥异的民族个性。
寿司,早已成为日本的食物名片,将日式滋味和各种讲究发挥到了极致。但这种吃法其实源自古老的中国,为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流传的方便商旅携带的吃法,在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才由日本商人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摆在一个小木箱中,作为出外的食粮。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户年代),寿司才作为普通食品在日本广泛流传,由于味道、营养俱佳,在贺寿的酒席上被大家极力称赞,认为是“掌管寿命”的食物,故名“寿司”。
寿司的日语“鮨”是汉字,首先出现于公元前3—4世纪的中国辞典《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寿司的另一种日语“鮓”,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鲊,藏鱼也”,说明这是一种保存鱼肉的方法。中国东汉刘熙的辞典《释名·卷二·释饮食第十三》中给出了具体说明:“鮓,滓也,以盐米酿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思是将鱼肉用米包裹起来,用盐腌制,等它熟后,拨开表面的米,鱼就可以吃了。后来,汉字传到日本,“鮨”、“鮓”两字已混为一谈。而中国也不再用米来酿制食品,到了明代,“鮨”、“鮓”便从中国菜中消失了。
但寿司,却被精益求精的日本人做到了极致,不仅种类丰富多样,保有传统寿司料理的技艺与传统,又成为世界闻名的美食,不少寿司店荣登米其林三星榜单。其中,出生于1925年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已经九十二岁高龄的他,还执着着自己的寿司之旅:“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有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我在佐贺矢仓寿司店品尝到的刺身和寿司,便是上等的美味。坐在前台的饭桌上,一边看着矢仓厨师现场制作,一边品尝,真是奢侈的享受。刺身与寿司,用的都是非常新鲜的食材,并尽量呈现食材最原本的味道,有章鱼爪、鲷鱼、金枪鱼、赤贝、鱿鱼、鲍鱼、蓝鳍金枪鱼等刺身,也有海胆等握鮨和什锦手卷,不同的寿司要换不同的酱油,中间佐以醋姜片来“清洗味觉”。
寿司的装盘更是讲究,矢仓厨师端上来的每一盘,我首先都会被容器与食物搭配的意境吸引住,食物的天然之美完全融合在各种古色古香的瓷盘中,不加入多余的东西,也不调配复杂的酱汁,有一种简朴的高级。东方水墨画的留白之美,也是日本料理的美学根基。
海胆的黄,鳕鱼的白,金枪鱼的红,鲑鱼籽的艳,分别摆在雪白香糯的饭团上,个个儿“秀色可餐”。相比而言,我最喜欢吃的是金枪鱼腹部刺身,当牙齿咬进肉里,滿口生津,能感觉到新鲜的鱼肉融进味蕾的快感。
美味,不用解释,它能直接寻找到感官与它共鸣的部分。
餐后,通过日本朋友翻译,我与矢仓厨师聊了一会儿,这才知道刚才吃的刺身和寿司,背后的学问可大着呢。厨师要懂得什么鱼什么季节好吃,哪个部位好吃,怎么切好吃,章鱼怎么处理会软,发光鱼类怎么处理不腥,还需根据不同尺寸的鱼料调整腌渍量……除了要掌握足够的鱼料知识,做好寿司饭更是不易。正宗的日式寿司用的是日本珍珠米,米饭煮熟后,加入适量的寿司醋、糖、盐等调味,待降温后才用来制作寿司。这其中,不仅对寿司醋的调配、对米饭和水的比例有要求外,怎样洗米、焖饭都有很多讲究。而且,饭团的入口温度应该与体温一致,入口后自然散开而非紧实地粘在一起,这样与鱼生一起吃整体口感才能得以体现。
矢仓厨师最后说:“优秀的厨师,除了有好的食材,在烹饪的时候,还需带着对食材的敬意去完成,让食物自己在你面前绽放出最美的样子,这样的寿司才会带来真正的美味和感动。”
原来,刚才那些看似简单的寿司,背后藏着厨师十几年的功力,是人与物的平等相遇、对话、交融,怪不得味道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度。
日本人一直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之美。寿司,已从满足需求型的食物,衍生为日常与哲学、美学融为一体的生活仪式,并发展成为大和民族的文化精髓。正是这种细致美学与精深生活的合二为一,让寿司在全球美食中脱颖而出。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人的真实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艺术、思想和爱,在于美德创造和冥想以及对于世界的合乎科学的了解。”
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这种寿司精神,已经成了日本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文化,而且,在价值演变的时间长河中愈发清晰而坚定。
每次旅途虽然辛劳,但精神不受俗务干扰,反而有大段的空闲时间阅读,思考,自省,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长。而且,走出去,看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也不需要太多的钱,只要——想去,并愿意为此付出时间。
走出去,看世界,也会发现想象中的完美,未必真的完美。但,亲自体验过,已是圆满。走得越远,越会发现——理解与宽容,是最大的美德。
继续走,看世界!
绿茶之沫
唐津的周末,白天只有不多的超市、药店、快餐店营业,待黄昏时分,那些烧烤店、居酒屋、斯纳库才陆续开门。在那里,反而可以看到三五好友边喝酒边高声谈笑的场面,不过,顾客大部分是男人。
斯纳库,是snack的音译,英语原意是指“零食、小食品”,但日语“斯纳库”却很难准确翻译,意思是:小酒吧+小卡拉OK+小夜总会,这是日本独特的生活方式。斯纳库地方都不大,有的只有一间房加厨房和卫生间,水吧是必有的,还有音响很好的卡拉OK和陪酒小姐,客人在外面吃完饭后,再到这里来喝酒唱歌放松。当然,这里的酒水都不便宜,有日本清酒、烧酒,但多数喝的是威士忌,喝法是加水或者加冰,如果喝不完的话,店里会帮客户保存,佐酒的有生鲜果盘和各种小食品。所以斯纳库又被称为“水买卖”,但这里比居酒屋多了一些歌声,比卡拉OK多了一些亲密,也比夜总会多了一些温暖。
斯纳库的老板娘被称为“妈妈桑”,多数年龄都不小了,但看上去都是妆发得体的轻熟女模样,让人赏心悦目。她们性格自在从容,而且见过世面,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有固定的客户群。正规的斯纳库是非常正经的,虽有暧昧的气氛,但无情色交易。陪酒小姐多数浓妆艳抹打扮时尚,与客人一起喝酒聊天唱歌,听客人的各种牢骚不满,气氛轻松,调情有度,卖笑不卖身。如果遇上动手动脚的客人,也会礼貌地阻止,因为这里是斯纳库,而不是那种合法的色情场所——风俗店。不过,日本客人大都很有礼貌,不会出格,但如果喝醉了闹事,妈妈桑也会制止,尽量不惹出麻烦。
我问过一位日本的男性朋友:“日本男人都去过斯纳库吗?”他居然非常肯定地说:“都去过。”可见斯纳库独特的魅力。日本男人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又相对冷淡,所以下班后常去的就是居酒屋、弹子房,还有斯纳库。当年日本经济兴盛的时候,斯纳库生意兴隆,即使现在经济不景气,斯纳库仍能大量生存,但收费便宜了很多。
我去的这家斯纳库,妈妈桑尤其美丽,虽然五十出头,但仍然单身,看上去也就三十多岁的模样,身材窈窕,皮肤白嫩,笑容纯净。聊天时,她丝毫没有谈独自经营斯纳库的不易,反而说赚钱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留住客人,让每一位客人都体会到归家的温暖和细致的关怀,把这短短的时间过得惬意舒心。客人来这里就是放松的,当然不希望你比他更忧愁,而是希望他的听众能听懂自己在说什么,能够接着他的话题聊下去,并衬托出他思想的深刻和知识的渊博。有的客人喝多了,也会倾吐一些压抑在内心的秘密。或许,正因陌生,才让人觉得更安全。
看来,男人都喜欢那种被女人崇拜的优越感,哪怕是装的,也愿意相信。而且,在这种脱离生活圈的陌生场合,倾诉才更安全。让一脚踩到底的油门松开那么一小会儿,让白天的焦虑在夜晚与自己潦草和解,谁说这短暂的温情不是生活的恩赐呢?
再加上斯纳库的灯光、色彩和音乐,都会刻意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情调,将融洽的消费关系,消弭在美好而甜蜜的氛围之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就是斯纳库的吸引力吧。
这位唐津的妈妈桑举止优雅,不仅歌唱得好,谈起国际时事,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喝酒时尤其好看,脸色绯红,声音甜美,显得特别娇媚可爱。而且她非常细心,陪同的日本朋友只提了一句“这附近有家甜品店的甜品很有名”,她就暗自安排店员去那家店买了好几份不同口味的甜品端上来,免费请我们吃,真让人感动!
我想,正由于她内心的释然与感恩,才能让自己留住青春,并保持笑容的吧。真心祝她幸福!
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向上,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只要努力,就可能遇上更好的生活。谁又想把自己的生活搞砸呢?谁又不是在过关斩将的成长中才渐渐明白:幸福,除了兢兢业业地努力,还需要不少的运气呢?
诗人穆旦临终前这样写道:“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這句话里的辛酸,少年时,又怎么会懂得?
所以,如果真爱上了一个人,那就去爱好了。如果想做一件事情,那就去做好了。如果想去旅行,那就赶紧订票好了。一生那么短,哪有时间去后悔,去浪费,去从头再来?
“人生近看是悲剧,远观就是喜剧。”喜剧大师卓别林提前参透了多维度的生活。如果非把人类的阴暗面暴露在阳光下,也会发现这样做的不合理。偏执的完美,一样源于自私与自恋。谁的生活也逃不过放大镜,远处没太大差别,近处一打量,才发现各人有各人心里垮掉的地方,各人有各人的空空落落和令人窘迫的笨拙。
于是,有些人、有些事,只能在月光中出现。
此刻,月光下的马路安静得出奇,忽起的雨声,淅沥、肆意,使这个午夜重归孤单。是的,它不用再像白天那样装模作样地认为“被人走过,就是拥有很多朋友”,它,可以真正地静一会儿。哪怕,只是一会儿。
去淋雨吧!哪怕,只是一会儿。
我把撑到一半的雨伞又收了起来,走出门外。
河豚之纯
在鹰岛,好好生活,是件太简单的事。
阳光与大海、渔船与渔网、渔民与老房子、美好时光与日常事物,在鹰岛紧密黏合在一处。一水一世界,一船一浮生。这里日子的节奏不想快进,不想慢进,也不需要暂停。只是简单地——好好生活。
好好生活,说起来简单,在中国可不是件易事,空气、水、食物、房子、交通等,哪样不是刚需?在3000万人口的东京更不是件易事,多年名列全球最贵城市,想好好生活可不是说着玩的。但是在鹰岛,每一天都是好好生活。
在鹰岛,没有人吟诵“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没有人谈论什么是“极简的生活艺术”,也没有人支起画架画日出或者日落。因为这里的日子,就是艺术这个词,就是诗歌本身,就是打鱼晒网,就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就是海水轻轻拍过来的每一朵浪花。这里的每一所房子,都面对大海、春暖花开,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片海,都有一个温暖的名字,这里的人们质朴而单纯,表情如白云般恬淡,带着一种不需要流露的喜悦。
只是,这里的人们不用喂马、劈柴,家家都有汽车、渔船,厨房各种电器齐全,也有足量的煤气罐。鹰岛以前是孤立的离岛,多年来一直依靠轮渡往来,但通过长崎县和佐贺县共同努力,已于2009年建成了肥前大桥,把鹰岛与九州本土连了起来,所以,想出去看世界,只需驾车过桥即可。
从佐贺前往鹰岛那日,阳光明媚,天空澄澈明净,远远望去,肥前大桥宛若一把巨大的白色竖琴横跨于蓝色的大海上。天空中,盘旋着很多鹰,时而俯冲,时而高飞,怪不得这个岛被称为“鹰岛”。这个静谧的海岛,景色天然,海水透明度超高,海藻、礁石、贝壳、螃蟹,清晰可见。沿着海边的堤岸散步,嗅着风中海盐混合着初春草木的清香,看着大海在日光下缓慢流转,有种浪迹天涯的混沌之美。
一路上,看到不少附近的日本人带着各种渔具、开着大马力的摩托车过桥垂钓。鹰岛有丰富的海产,新鲜价廉,海产店前面还可自助烧烤,是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鹰岛不仅是日本养殖河豚的最大供货地点,也是日本最大的蓝鳍金枪鱼养殖基地。每天半夜两点多钟,停靠在码头的渔船就全部出海捕鱼了,天未亮时,会有来自日本各地的鱼货商人聚集于码头,等候着归港的渔船,并在第一时间将新鲜的鱼发往日本各地。但鱼市的喧嚣非常短暂,很快便随着鱼货商人的散去而恢复宁静。待天亮后走在码头上,干净的街道没有一点鱼市交易后的污渍,清新的海风中也嗅不出一丝渔港本应有的腥臭。除了码头上多了几张晾晒的渔网,静静的海湾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苏东坡曾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每年的3—5月,是河豚的产卵时节,此时的河豚最肥美,但毒性也最强。河豚还有个大家不知道的别称——“北枕”,因为人死后要将尸体头朝北、脚朝南放置,顾名思义,河豚可真是毒死人不偿命的毒界大佬啊。古籍《山海经》便记载“河豚有毒,食之丧命”,《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
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最厉害的神经毒素,其毒性比氰化物还要高1250倍,0.5mg即可致人死亡。而且在河豚各部位的毒性调查中,卵巢和肝脏是最毒的。不过,俗话说的“以毒攻毒”是有道理的,河豚毒素在镇痛、降压、抗心律失常、局麻、戒毒及抑制肿瘤方面均有奇效,所以国际上每克河豚毒素的价格高达6万美元,是黄金的好几千倍。
江户时代常有人因吃河豚丧命,丰臣秀吉一纸禁令不准再吃河豚。所以江户人将吃河豚比喻为偷情:“偷人家妻子,惊心动魄又美味,犹如尝河豚。”直至1888 年,首相伊藤博文在下关住旅馆,恰逢海上暴风雨捕获不到鱼虾,出于无奈,旅馆老板娘知法犯法,竟烹制了一桌河豚宴,味道之鲜美,令伊藤博文赞不绝口,赶紧叫来旅馆老板娘问是什么鱼,她只好坦诚说是河豚。伊藤博文听后不但没有给她治罪,反而称赞她的勇气和坦诚,同时废除了河豚禁食令。
在极其注重食品安全的现代日本,即使厨师为了获得烹饪河豚料理的资格需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并通过一项苛刻的考试,而且只有30%的应试者才能通过,但仍偶有因吃河豚丧命的食客。故而,吃河豚又被称为“寿司中的俄罗斯轮盘赌”,稍有不慎便真成了“最后的晚餐”。
但河豚如此美味,乃鱼中极品,食客们如何抗拒得了?
其实,只要去正规的日本料理店,烹饪河豚的厨师都有专门的执业资格证书,而且在割烹前精心准备,把可食用的鱼肉与有毒的内脏仔细分开,已几乎没有吃河豚中毒的危险了。我去的这家海道料理店,是鹰岛最好的料理店,不仅厨师有烹饪证书,连处理有毒内脏都需由专业的人定时定点处理,禁止随意掩埋或丢弃。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渔业资源丰富,所以日本人爱吃生鱼片由来已久。以前吃生鱼片时,将各种鱼的鱼块不分鱼肉颜色全部盛放在盘子里,为了容易区分,便把鱼鳍插在鱼块上,“刺身”这个词由此而来。后来,插鱼鳍的习惯消失了,但“刺身”这个称呼却流传至今。
河豚属于凶猛鱼类,牙齿非常锋利,上下都有牙,小鱼小虾和各种蚌壳都是它的食物,而且一旦遭受威胁,就立刻使身体膨胀成带刺的圆球,借以自卫,让它的天敌难以下嘴。所以,河豚刺身尤其难做。厨师的手如果破了,是不能摸河豚的,因为它的皮有毒。宰杀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一丝一毫都不能懈怠,血一定要放清,因为它的血有毒。下刀的时候一定要轻,如果把一条雌河豚的鱼子挑碎了,沾到了肉上,这条河豚就不能吃了。因为鱼子有剧毒。
而且,今天吃的河豚,是河豚中毒性最强的虎皮河豚,稍有不慎,真有可能命丧黄泉。真是“拼死吃河豚”啊!在我略带恐惧的等待中,河豚刺身终于端上来了!
切得晶莹剔透的河豚肉被摆成牡丹的形状,透明得能看见盘底的花纹,并由外至内将鱼片的边缘,精心烤制成牡丹的花心,实在令人惊艳!
面对这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我实在不忍心下筷子。同行的日本朋友比划着告诉我,在一片河豚刺身上放几缕翠绿的香葱,然后卷起来蘸酱油吃。我照着他的模样,卷了一片放入口中,确实异常鲜美。而且,河豚刺身虽然薄得透亮,但既有弹力又有光泽,口感丰腴,略有回甘,怪不得是制作生鱼片的上佳原料。
第二道菜是河豚天妇罗,炸得外焦里嫩,一咬一口汁,让我简直停不下筷子。
河豚已被誉为“至毒至鲜”的人间珍馐了,而河豚白子更是河豚身上的精华所在。白子,其实就是雄性河豚的精囊,数量稀少,异常鲜美。在高级河豚店中,一客小小的精囊,也要卖四五百块人民币。难怪食神蔡澜说:“天下极品,则是河豚的精了。”我小心地用勺子将河豚白子整个儿端起来,送至口中——果然绵稠润滑,软嫩清香,鲜美无比啊!怪不得河豚白子被古代中国人赞美为“西施乳”。
最后一道菜是河豚火鍋,连肉带骨放入水中清炖,煮开后放少量白菜心、金针菇和嫩豆腐,原汤原味,别有一番清香。我干脆放弃了杯子里的清酒,连喝了两碗清汤。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对于鹰岛的这顿河豚宴,我只能再三感叹:“真是人间美味啊!”
美食,是最牢固的生理记忆,可以映照童年时光,可以记忆亲密的陪伴,是除了血脉之外,埋置在味蕾深处的情感纽带,更是难以抗拒的原始诱惑。虽时光流逝,那些美食的味道却由于各自拥有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历久弥新。饿时的那一碗面条,冷时的那一杯热水,开心时的那一块甜点,悲伤时的那一瓶冰啤,哪一样不是曾经的人间美味呢?
那些曾经的酸甜苦辣咸,早已与记忆血肉相连,成为飞驰的诗歌,成为流放的疼痛,成为黥首的名字,成为一个个无法替代的——岁月的绳结。
原来,爱是好好相处得来的,无论与人,与食物,还是与自然。
原来,好好生活,就是将生活松绑并与之和平相处的过程。那么,好好生活的人是不是总要经历人生很美好、人生很不美好和人生即使这样也还是很美好这三个阶段呢?
好吧,好好生活。
上一篇:程绍武《日常生活的炼金术》
下一篇:高康《时代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