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隐隐,细雨纷纷。踏着蜿蜒的石阶,走近……走近的是一座山,名龙山,位于京北昌平东南方。山不算高,山腰处有一座名泉,叫白浮泉。此泉名字由何而来,并无太多说道。据地志记,由于距离山下不远处有一村庄叫白浮村,故而得名。
在通州居住多年,距离大运河不近也不远,曾去岸边一回回眺望春柳,也曾临水一次次问讯秋波,就是没有打听过运河的源头在哪里。如今,听说白浮泉就是大运河的故乡,谒见之心甚为迫切。
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由于一件事而造就了一个人,或因一个人而成就了一件事。说起白浮泉,就不能不提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正是他发现了白浮泉,并开发利用了白浮泉,才使大运河的碧波荡漾不枯、韵响千年。
白浮泉有座泉池,池壁上一溜儿探出九个龙头。据说滔滔泉水就是从那龙嘴里喷出来,然后沿着郭守敬修建的渠线,先西行,再南甩,一路曲曲弯弯,波波清涟便乖乖地流进了百里之遥的昆明湖。白浮泉与昆明湖的海拔高度有差别,要精确地测量出这百里地势的落差,让向着低处流动的白浮泉水一路畅行、不因地势高低变化而受到阻碍,即便用现代测绘工具也会有一定的难度,而几百年前的郭守敬竟然做到了。可惜的是,如今白浮泉已经干涸,望着眼前的白浮泉,想象当年郭守敬修渠治水的情景,让人不由得感慨与敬佩。
据史料记载,郭守敬,河北邢台人,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方面成就卓越。他奉命修订的“新历法”一直沿用了300多年,早于世界历法300年。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将月球上的一座环球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又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这不是一般的国际褒奖,是世界对一位科学巨匠的认可和铭记。人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人类文明与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先哲前贤。
元朝皇帝忽必烈移都北京建立元大都后,城里人口一下子激增到四五十万,人们的生活面临着缺水的危机。一天,忽必烈把郭守敬召到面前,授予他一个新差事:都水监。要他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一是解决人们的饮水问题,二是疏浚通州至大都的运粮船道。郭守敬领命后极其负责,作为一名杰出的水利专家,他深深懂得,欲使河道水势旺盛、人足饮、舟畅行,首先要找到足够的水源。为此,郭守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风餐露宿,足迹踏遍了京北大地,先后发现近百处泉源,最终把水势不凡的白浮泉作为极好的可用之水,并立刻动手勘测绘图,修渠引流。据说忽必烈很支持郭守敬的工作,曾命大臣参加修通水道的劳动。治水工程进展得十分顺利,动工仅一年多就“引泉”成功,白浮泉水驯服地奔流进大运河,通惠河由此而定名。
史料记载,郭守敬天资聪慧,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在其祖父郭荣的培养下,他做事认真精细,且勤于善于动手制作各种器具,十四五岁就弄懂了当时连学者都难以解开的莲花漏图纸(莲花漏是北宋科学家燕肃在古代漏壶基础上改进的一种计时器)。后来,郭守敬又着手改进、创造新的天文历法,写出了能够推算下一年时历的《授时历》等百余卷述。
面对沧桑的白浮泉遗址,怀想郭守敬伟大的科学成就,除了这一眼泉、一片湖、一条河,他还有很多贡献。奇怪的是,郭守敬的名字被民间百姓知之甚少。近期读了一些史料才恍然大悟,原来郭守敬的科学研究成果遭遇了不测。郭守敬当上太史令后,一直没有停止他热爱的天文研究。他把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的宝贵经验和结果等,编写成百余书卷。然而,民可使治之不可使知之,封建帝王元世祖虽然支持改历工作,却不愿让真正的科学知识流传民间。因此,郭守敬的天文著作被统统锁在深宫秘府中,宝贵的科学遗产淹没在了岁月的长河中。为观测天象,郭守敬还改进了北宋时的“浑仪”,取名为“简仪”。此仪器与现代被称为“天图式望远镜”的构造基本一致。在欧洲这种结构的测天仪器,直到18世纪以后才从英国流传开来。据记载,这架“简仪”一直到清末还保存着,后来被在清朝钦天监中任职的一个法国传教士拿去当废铜给销毁了。现在只留下一架明朝正统年间的仿制品,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里。
这些被埋没的科学成果是郭守敬的遗憾,更是历史的遗憾。遗落在京北的白浮泉以及参照他引泉入京水道修建的当代京密引水渠,奔流不息的流水仿佛在滔滔不绝地向世人述说着郭守敬的故事,表达着对这位科学家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上一篇:关仁山《求知无尽 和风迎春》
下一篇:李传英《盘点这几年不同的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