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伊克巴尔
莫哈姆马德·伊克巴尔 (Muhammad lqbal,1877—1938) 印度现代著名乌尔都语文学家,哲学家。生于现巴基斯坦锡亚尔科特城。先后取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05年赴欧洲,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学习哲学和法律,取得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8年回国,曾任拉合尔公立学院哲学教授,院长,后辞职专心从事政治、哲学研究和诗歌创作。伊克巴尔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主要通过大量的哲理诗表现出来。诗集《秘密与奥秘》是其代表作。
伊克巴尔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自我”。他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自我构成的,万物中的自我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自我已经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但还有待于完善,只有发展到具有真主的某些属性,才算达到“完人”的境界。美正是这种完美的“自我”的自由表现。伊克巴尔美学的“自我”是一种精神本体,近似于黑格尔的美学中的“绝对精神。”
伊克巴尔认为,在“自我”的进化过程中,爱是原动力。只有通过虔诚的信仰和爱,才能达到完人的理想。因此他把真善美统一于爱,认为“爱能揭示美,爱是衡量一切善的单位。”因此他认为艺术家的心中失去了爱,便创造不出真正美的作品。伊克巴尔关于“爱”的思想,主要受了苏菲主义思想的影响,苏菲主义主张通过虔信和爱达到与真主精神上的结合。同时伊克巴尔也批判了苏菲主义静观无为,消极厌世的思想 而主张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完人的理想。
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伊克巴尔认为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必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他将民族比作人的躯体,诗人比作眼睛, “身体一处痛苦,眼睛就会哭泣”。他十分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重视文学作品的内容,强调形式服从内容。他既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认为不为自己的人民服务的艺术是毫无意义的:也反对颓废主义,认为文艺的颓废倾向对一个民族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伊克巴尔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是在印度社会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他既不能突破伊斯兰教的正统思想,又受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新旧交替的矛盾。作为“穆斯林的代言人”,他的美学思想在印度、巴基斯坦甚至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以群
下一篇: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