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作者见解的隐蔽性
恩格斯于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恩格斯指出: “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象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我的意思决不是这样。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恩格斯所讲的“作者见解”,是指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具体地说,就是作者的阶级立场、思想倾向、道德观点等等。“隐蔽”与“直露”、 “特别地指点出来”相对举,意义相反; “隐蔽”又与“隐瞒”、“隐晦”、 “含混”、“模糊”等概念有严格的区别。恩格斯所以强调作者见解的隐蔽性,旨在反对当时德国流行的“倾向小说”。这种倾向小说,其特点是以抽象空洞的说教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切描绘,忽视形象的具体刻画。恩格斯早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对这种倾向就进行过批判:“在这批人中间,特别是在低等文人中间,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他们用一些能够引起公众注意的政治暗喻来弥补他们作品中才华的不足。在诗歌、小说、评论戏剧中,在一些文学作品中,都充满所谓‘倾向’,即反政府情绪的畏葸的流露。”
同时,恩格斯提出的作者见解的隐蔽性的观点,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指明,现实主义地反映现实,必须是思想与形象的统一,即艺术不能脱离形象的具体描写去赤裸裸地表现倾向,不能以写哲学讲义的方式去评价生活。恩格斯还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具体指明: “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意在说明,作者的见解应该隐藏在作品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系当中。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形象达不到的地方,倾向也是达不到的。作者的见解愈隐蔽,艺术作品就愈具形象性,从而愈能显示它艺术地掌握世界的规律和特点。
从欣赏者接受作品的角度来说,作者见解的隐蔽性也是必要的。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诗情画意的美学趣味感染读者,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理,其结果远远胜过作家的抽象议论和政治说教。如果忽视文艺“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审美作用,把它混同于直陈其事、以理服人的一般意识形态,那就从根本上破坏了艺术规律,反而难以达到作者向读者表明“立场”和“信念”的目的。因此,作者见解的隐蔽性,并不是作者见解有无或强弱的标志。对于现实主义艺术来说尤其如此。恩格斯还说:“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人们可以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看到这一点。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元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