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咫尺万里
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重要思想。认为有限的艺术应表现无限的内容;要求艺术以一当十, 以少总多, 以小观大,即从咫尺而观万里之势。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 “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他提出山水画应该以小观大,以近拟远,表现山川天地的精神,一幅画应具有咫尺万里之气势。唐代大艺术家王维也是深得其旨,认为绘画可以“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首论画诗中写道:“……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腾云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翦取吴淞半江水。”通过此诗可以知道,王宰的《昆仑方壶图》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在一幅画中驱山走海,纵横万里,东极于日本之东,西极于赤水之西,集大千世界中的腾云之龙,渔子扁舟,浦溆惊涛于尺幅,做到了“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绘画,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夏圭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能够做到“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成为咫尺有千里之趣的不朽之作。
要求绘画在咫尺之内,蕴万里之势;于方寸之中,含千寻之峻;于有限之中,寓无限之意,是艺术审美规律的特有表现方式。这不仅仅局限于绘画艺术之中,推而广之可以说它是艺术的普遍审美规律之一,任何一种艺术种类,都存在着如何处理一与多、有限与无限、咫尺与万里辩证关系的问题。艺术是不可能反映生活对象的全部,但艺术却具有超越生活的特殊功能。我们常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这既可从真实地反映生活来解释,也可以从镜子中只能有生活的局部来解释。我们画黄山雾海、长江万里,不可能按照生活原有的尺寸创造,但我们欣赏一幅小小的山水画,却可以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效果,我们欣赏一幅人物小像,不会要求他同生活中真实的人一样大小,但你却会被人物那飞扬的情韵、飘逸的神采所深深打动。艺术有其自身的审美规律,有自己的逻辑。艺术作品的造成,有赖于艺术家对生活对象进行集中、提炼、凝聚。在艺术世界中,可以突破生活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新创造出一个艺术的时空观念;在艺术世界里,一与多、有限与无限、咫尺与万里的对立消融调协在一起,按照艺术固有的逻辑,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对这一辩证关系处理的程度如何,也是衡量艺术品纯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想获得咫尺万里、以有限显无限、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就必须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浓缩化处理,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变通性处理方式。万取才能一收,厚积才能薄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在艺术创作中,只有依据艺术的自身规律,突破物理的时空限制,在咫尺之中蕴万里之势,在有限之中表无限之意,才能创造出形神毕肖、意蕴无穷的艺术佳境。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周恩来
下一篇: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