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战国策派
抗日战争期间出现的反动文艺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是当时西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等人, 他们在1940年4月在昆明办刊物《战国策》,不久又在《大公报刊》上编了《战国》周刊,因此而得名。
“战国策派”以尼采的超人哲学为理论根据,公开宣扬法西斯主义,吹捧希特勒,提倡“尚力政治”,鼓吹“历史重演”说,荒谬地宣称当时是“战国时代”,是“循环到‘战国’时代的重复”,而战国时代的特点是“争于力”。
“战国策派”把这个世界称作“力的世界”,把科学歪曲为“力的文化”。他们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靠少数超群绝类的天才,不是靠千万庸碌的群众”。他们认为“国与国之间,没有是非,只有强权”,谁有暴力,谁就可以征服世界。
在文艺观上, “战国策派”主张描写“强力”,发展特务文学,提倡文艺要表现“恐怖、狂欢与虔恪”这三个母题。独寄(林同济)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一文中说“恐怖是人类最深入最基层的感觉”,是“生命看到了自家最险暗的深渊”;他认为“狂欢”就是“你征服了宇宙……你之外,再无存在”的时候;所谓“虔恪”,就是“自我于时空之上,发现了一个绝对之体”,并要对它“严肃屏息崇拜”。他还认为,最初要有对宇宙的无穷感的恐怖,征服了恐怖才是狂欢,对征服力又要产生虔恪的感情。他主张,文艺就是要表现这种永远循环着的“恐怖”与“狂欢”。
“战国策派”所宣扬的法西斯暴力反动思想,受到当时进步文艺界的有力驳斥。汉夫写了 《“战国”派的法西斯实质》一文,从时代特征、政治观点等方面有力地揭露了他们做为法西斯主义应声虫的反动嘴脸。欧阳凡海在《什么是“战国”派文艺》一文中,集中批判了他们的反动文艺观,指出历史循环论, “恐怖与狂欢”的循环学说,荒谬的“虔恪”学说,其目的在于“要把文学艺术从服务抗战,服务人类,服务民族社会这一真正的尺度脱离”,其反动理论必然导致“要承认落后的中国应该被科学发达的日本所灭亡、支配”。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意象论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挚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