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知言养气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的“浩然之气”,据他自己解释,是一种最伟大、最刚强的气,须用正义去培养。这种所谓“浩然之气”指的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中,个人的情感意志与社会的道德要求交融在一起(即“配义与道”);所谓养气,也就是使个人的情感意志与社会道德要求交融统一的过程。当社会道德成为人的内在要求时,个体的精神就达到了一种“至大至刚”,无所畏惧的境界,这就是具备了“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知言”,即能够辨别“詖辞”、“淫辞”、“邪辞”、 “遁辞”。这样, “养气”与“知言”联系起来了。孟子的“知言养气”,并非直接谈论文学。但由于气与言、身心修养与文学创作确有密切的关系, “知言养气”的命题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来,不少文论家大都从文学的角度来阐发“知言养气”这一命题。主张在“立言”即进行文学创作时,首先要加强自己的身心修养。后人关于“言与气”的许多命题,如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魏了翁的“辞根于气”说,方孝儒的“气畅辞达”说,都是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发展。孟子还认为,养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揠苗助长”,这一点也对后人产生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养气》中主张保养精力,反对“钻砺过分”,虽然不同于孟子的“养气”。但两者仍有相通之处。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知人论世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种族·环境·时代三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