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韵味
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论诗主张。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有诗论专著《二十四诗品》。论诗吸取皎然关于诗“境”的有关论述加以发挥,提出诗歌创作要有“景”有“象”,不仅如此,更可贵者在于景、象之中含有深蕴,即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此创作问题相关,司空图还进一步提出了艺术表现的“韵味”问题。论诗标举“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他力倡“韵味”说,是从美学的高度来阐述诗歌创作理论的,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揭示出了艺术创作的奥妙。
谈到“韵”时,他说: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所谓“韵”即诗歌从语言、韵律到节奏等的艺术形式,而“韵外之致”则是要求诗歌创作要超出包括语言、韵律和节奏等的艺术形式本身而有更为生动和深远的意蕴,有神韵、有韵味、有灵气、生动传神,即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以有限表现无限,以笔墨来传神。谈到“味”,司空图极为强调,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发挥了有刘勰、钟嵘以来所提出的诗味、滋味说,认为诗“味”不仅应求之于诗句之内,更应求诸于诗句之外,通过精美的诗歌语言,求得意境的含蓄,获得一种只可神会不可指实的艺术效果。
总之,司空图以“思与境偕”,情景交融为基础,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要求诗歌创作应该不拘泥于以追求文字、形式美为主要目的,而应当生动传神,追求深远的意蕴;同时要求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不应太实,拘于形似,而应当起以象外,腾跃出一种艺术形象的灵气,在审美的直观中,体现到深远的耐人寻味的东西。无疑,司空图是从诗歌艺术形象的特点着眼,对艺术创作的美学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索,较之前人更显得深入、系统。当然,司空图的理论有其历史的烙印。他继承了前人的艺术经验和理论概括,总结了盛唐诗歌醇味的创作经验,发挥了唐代兴象派的诗歌理论观点。但, 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使他的“韵味”说蒙上消极的色彩。孤立强调韵味,不免流于抽象玄虚;标举清闲淡远,有超诣和逃避社会现实的倾向。所以,司空图的“韵味”说对后代的影响也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他重视诗歌艺术形象和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论观点,直接影响了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构成了这一派诗论的特殊风貌,有其积极的意义。而他理论的消极面也影响了后代这派诗论的发展。
上一篇:文艺审美分类创造·音乐语言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韵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