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兴象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唐代《河岳英灵集》的作者殷璠。他在《河岳英灵集》序中说齐梁问诗“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兴”是《诗经》“六义”之一,本指一种作诗手法。朱熹释之曰: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中“兴”诗,均为明写一事物,然后以此寄兴。后人对“兴”十分重视,它的意义也有所扩大,但基本上离不开“感发”二字。如《古今诗话》云: “自古工诗,未尝无兴也,睹物有感焉,则有兴。”可见“兴”即物感于心之谓。 “象”这个概念在先秦古籍中多有所见。而使用最多,阐述最明的乃是《周易》: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 “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是说,圣人发现了天地之奥秘,形成意念,然后用“象”来表达这种意念,而且象亦可由语言来构成。故王弼释“象”云: “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是很恰当的解释。由此可见“象”乃是圣人为了表情达意而创制的一种可见的形象。如《周易》中的卦象即是。
殷璠将“兴” “象”相连,其含义亦未离开“兴”、 “象”原有之义。 “兴象”就是一种因物感于心而生出的一种包含着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或云意象。诗中的兴象,便是诗歌中包含着诗人真实体验的形象或意境。有的诗只是华丽辞句的堆砌,无真情实感,非感于物而发,故有象而无兴,没构成兴象。而有的诗虽有感于物却未能选择恰当的形象表现出来,故有兴无象,亦不成佳构。所以后人多以兴象二字评诗之高下。如胡应麟《诗薮》云: “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琬,无工可见,无迹可寻”。又如纪㫬评王维《登辨觉寺》说: “五六句兴象深微,特为精妙”。评《辋川闲居》说: “三四自然流出,兴象天然。”唐朝人提出“兴象”一词并不是偶然的。它一方面反映了诗歌发展到唐代,在意境和形象的创造上已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审美趣味、审美鉴赏力所达到的相当水平。“兴象”说的产生对于我国后来美学思想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唐朝的司空图,宋代的严羽所形成的一派诗歌理论直接受到了“兴象”说的影响,后代的“意境”说也可溯源于此。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兴观群怨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