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沃尔夫林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 lfflin,1864—1945),瑞士美学家和当时用德语写作的最重要的美术史家,曾被认为是继温克尔曼、布克哈特之后第三位伟大的美术史家。他受菲德勒等人倡导的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文化史、心理学、形式分析统一于一个编年史体系中,因此不去过多地研究艺术家,而是紧紧地盯着艺术品本身,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美术史”把解释和说明风格演变作为美术史的首要任务。沃尔夫林的博士论文是《建筑心理学序论》 (1886),在这篇论文中已透露出他后来将发展并完善的研究方法——以创作过程的心理解释为基础的形式分析——的端倪。他在以后的一系列研究文艺复兴艺术和巴罗克艺术的著作中孜孜以求于这种方法。例如在《文艺复兴和巴罗克》 (1888), 《米开朗基罗青年时代的作品》 (1891)《古典艺术》 (1899), 《阿尔伯里希特·丢勒的艺术》 (1905)中。其中《古典艺术》一书是他献给他的导师布克哈特的纪念。此书长期以来一直被美国许多大学作为教科书。然而沃尔夫林的代表作却是《美术史的基本概念》(1915)。
沃尔夫林早年就学于巴塞尔、柏林、慕尼黑大学,专攻艺术史和哲学。1893,当年他二十九岁时,继承了布克哈特在巴塞尔大学的艺术史教授的席位;1901年至1912年任柏林大学艺术史教授,这个位置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学者的殊荣;1912年至1924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授;以后又在苏黎世大学任教授直至1934年退休。沃尔夫林在美术史讲座中首创使用两部幻灯机同时放映的技术,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独到的见解,他的出色的讲演,吸引了很多听众。他长期在大学任教大大有利于他的思想的广泛传播。
上一篇:文艺美学研究·欣赏过程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沃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