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叔本华
阿尔都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生于德国但泽,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小说家。曾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1813年因写《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一书而成名,得了博士学位。后到柏林大学任教,欲和黑格尔争高低,失败后辞职。一直住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致力于著述。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论自然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附录和补遗》等。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共四卷,其中第三卷《表象世界》集中谈了艺术和美学问题。
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他批评康德的唯心主义不彻底,将康德的“现象世界”变为“我的表象”,彻底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同时又把康德的“物自体”变成主观“意志”。他认为自然只是现象, “意志”才是宇宙本质,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的本质也就是意志。现实中所有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而人们的利己的意志在生活中是无法满足的,故人生充满着痛苦。叔本华的美学就建立在这种悲观哲学的基础上。他认为艺术的使命有两点。一是“在于直接描写理念”,从而认识理念;而认识理念全靠天才,艺术是天才的产物。二是可以摆脱痛苦,对人生是一种解脱。他认为人人都是自己意志的奴隶,艺术的目的就是把我们引入忘我境界,摆脱意志的束缚;艺术是麻醉剂,是苦闷的象征,是把人生的苦闷发泄出来。
他根据意志论,对艺术进行分类。一是以意志客观化程度来分,雕塑、肖像画能表现意志,是高级艺术;历史画能集中表现思想感情,是更高级艺术;诗最能表现思想感情,是最高级艺术。他又把诗分为抒情诗、史诗和戏剧。认为悲剧最集中地表现了人的意志斗争,人的苦闷和冲突,最能解脱人间痛苦,因而是“诗的艺术的顶峰”。二是以意志斗争程度来分,认为物的意志和我的意志的斗争,达到物我合一,主客观统一,才产生美。
他把美分为两种;一种是优美,指物我斗争的微弱所感到的美;二是壮美(崇高),物我斗争的强烈所感到的美。就是说,美是物我合一,达到忘我之境界。以斗争解释美,他是第一人。对于创作规律问题,他提出三点看法:(1)诗是描写理念的,而理念存在于个别、具体中,所以诗应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个别现象;(2)诗应达到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从个别中体现一般; (3)要求把富有意义的性格放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表现,情境是艺术中的环境,性格要在一定情境中表现和发展。
基于主观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叔本华美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投合了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一度泛滥为很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叔本华美学中的纯艺术论、反理性的天才论和悲观论的消极影响都是明显的
上一篇:文艺审美分类创造·俗语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司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