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文德说
首发于东汉王充。他在《论衡·佚文篇》中谈及:“文德之操为文”,主要是说明文章的形与质务求一致,因为“繁文丽辞”便是言过其实, “无文德之操”。这是针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流弊而发。
文德专指作品的品质和作用的,见于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中: “文之为德也大矣”。至北齐杨遵彦,文德则已有作者的道德修养的涵义。 《魏书·文苑传》中载有杨氏所作《文德论》,内曰:“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惟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
对文德论述最详者当推清代章学诚所撰《文史通义》内篇中的《文德》一文,然而具体含义已与上述诸说有异。他认为: “未见有论文德者,学者所宜深省也”。这里的文德谓“著书者之心求也”,其实是指著作者和批评者的态度修养:作者的创作态度须“敬”,批评者的态度则须“恕”,所谓“凡为古文辞,必敬以恕”。就“敬”而言,如“韩氏论文,迎而拒之,平心察之。喻气于水,言为浮物。柳氏之论文也,不敢轻心掉之,怠心易之,矜气作之,昏气出之……,要其大旨,则临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 “敬”就应包括“修德”和“养气”两方面的功夫,而其根本则在于“修辞立诚”。章氏显然是从儒家美学立场来解释“敬”的,即要使它合乎“从容中道”,其消极性不难见出。而“恕”则是一种既不苛求古人,也不一味宽容,而是“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的态度。批评者必须深知“古人之世”,而且要能深知古人“身之所处,固有荣辱、隐显、屈伸、忧乐之不齐”,不以一种恒定的模式度量一切古人。只有这样,才有较为恰切的批评结论。这无疑是孟子的“知人论世”观念的进一步发挥,不无合理的意义。
上一篇:文艺审美分类创造·文学语言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