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宋仁宗庆历年间进士,有《临川集》。
王安石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并察觉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相反相成的关系。有“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诗文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属儒家体系,文学上继承了韩愈、欧阳修的儒家道统观念, 主张“文以贯道”,他说: “若欲以明道,则离圣人之经,皆不足以有明也。”反对有悖于道、有害于世的文章,他发挥了欧阳修把“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起来的观点,要求重道、崇经必须注重社会现实,了解百姓疾苦,这样才能知其大体。 《答曾子固书》中说: “然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 至于《难经》、 《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无疑矣。”这就使王安石与腐儒和理学家们划清了界限。基于这种思想,他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要求文学“有补于世”,以匡时济世,甚至把它看成政治工具。
在文与辞的关系上,他以“文”为内容,置于首位,以“辞”为形式,放在次要的位置。他注重文学的内容,以是否能“有补于世”、经世致用为文章高下、优劣、美丑的标准,但他也不轻视辞的作用,要求二者统一。王安石的散文尤其议论文,更明显地体现着他的文学思想,内容长于说理,艺术上形成一种简洁、瘦硬、实用的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说: “半山文瘦硬通神。”由于他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作用,所以对徒有形式的西崑体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有针对性地说: “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清清。譬之撷奇花之类,积而玩之,则蔑如也。”但这里也流露出他不够重视文学审美特点的倾向。
在诗评上,王安石最为推崇杜甫,所编《四家诗》,次序是杜甫、欧阳修、韩愈、李白。据《遁斋闲览》载: “公曰: ‘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无施不可,……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王安石于书画等也有一些精到见解,据《梦溪笔谈》载,他主张“书画之妙,当以神会。”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在王安石的推波助澜之下,更向纵深发展,文学创新也取得更大成就。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王夫之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王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