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苏奇科夫
鲍里斯·列昂季耶夫·苏奇科夫(Борис ЛеонтъевичСучков,1917—1974 ), 苏联文艺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1938年毕业于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 1941年入党。曾任《国际文学》主编、《旗》杂志副主编、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部主任、外国文学出版社负责人、苏联作协党组书记、文学批评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共中央机关负责人、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研究文艺理论和美学问题,苏联文学和外国文学发展的根本问题。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论创作方法》 (1967)等。
《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全书分“现实性和现实主义”、 “历史和现实主义”、 “现代生活和现实主义”三部分,阐述现实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今天在苏联和欧美各国文学中的表现。作者从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介绍现实主义在各个阶段的特点,列举了它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方法的区别,并分析批判了现代主义和颓废主义的文艺。作者认为,形象思维是艺术的根本属性。在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从来都运用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里反映出来的概念。这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本质。现实生活是艺术形象的根本基础。反映生活真实的某些特点,这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就存在,但作为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的现实主义则是在十六—十七世纪开始出现,到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及革命前夕形成的。现实主义的实质是“社会分析”。现实主义不是把人同社会隔离,而是“研究和表现人们的社会关系,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通过现实的真正矛盾反映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只有成为现实主义核心的“社会分析”,才能使艺术家“揭示生活的主要特点和规律。”由于这种分析,成为个人的个性属性总和的性格,在文学作品中就表现为对典型环境的因果依存性。全书后半部着重叙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作者把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列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认为苏共二十大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高了人的客观价值,激发了人的创造潜力和主动精神”, “使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更变得更积极、更充实”,“人道主义是反映了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本质变化和决定性的特点。”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舒新城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