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通感
也称通觉、联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的心理现象。钱钟书先生对通感作过很好的说明: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通感现象并不神秘。从生理上讲,外界事物刺激的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把信息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产生心理现象。人的五官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各司其职,接受的刺激各不相同,那么通过传递信号的神经末梢,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里引起兴奋,形成不同的分析器。但大脑神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各种感觉相互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脑皮层中一个区域的兴奋,会引发其它区域也兴奋起来。已经产生的感觉神经兴奋,会引起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神经的兴奋,大脑皮层所建立的这种暂时联系,就是通感得以发生的生理机制。
在审美活动中,通感这种心理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视觉器官本无冷暖的感觉,冷暖属触觉的范围,然而红、橙、黄被称为暖色,青、蓝、紫被称作冷色,不但如此,颜色还会给人以味觉感受。艺术形象的魅力更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感的效能,造成一种心理活动的整合效应。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红杏在枝头无声飘动的春意盎然的画面,变换成了悦耳的流动着的乐曲,使人如临其境,这里视觉和听觉相交通了,参与审美心理活动的各种感觉被激活起来。由于通感被唤起众多的感觉系统参与活动,欣赏者获得的往往不是单一的美感,而是综合的美感,因而使审美感受的内容异常丰富和强烈。
人人都具有通感能力,但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却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通感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当的审美经验,就很难把一首乐曲所描绘的形象转换成相应的画面,不懂书法的人也很难在飘逸飞扬的笔势中“听”出音乐的节奏美,领悟建筑般的气势美。艺术欣赏中的通感现象也不仅限于感觉的转换,它主要还表现于表象的联想和想象,其中既有感性的东西,又包含了理性的东西,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审美通感中,联结各种感官,联结感性和理性的中介是审美情感的渗透。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通变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颓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