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民族审美心理
一个民族表现于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诸方面的独特的心理结构。在民族形式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特定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自然条件以及血统遗传等因素所促使,这个民族的各个阶级、集团和个人具备了一种共同的、相对稳定的审美意识、民族性格。这种审美心理以目前尚难破译的遗传密码代代相传,在本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特别是在民族文化形态如服饰饮食、风俗习惯、节庆仪式、思维定势、感情方式,以及建筑、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如中国人以“唇红齿白”为美,某些非洲人则以唇厚、敲掉上门牙以别兽类为美;马来半岛人又认白齿为犬齿,是“可耻”的标志。蒙古族服饰尚白,视白色为纯洁吉祥的象征;汉族则以白衣为葬服,悬白布以志哀。
民族审美心理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结构,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具体生动地呈现于民族成员的审美实践活动之中。试图抓住个别的特征、以简化的用语来概括它的丰富内涵,往往陷入片面性和简单化。民族审美心理具有确定的生理基础,但主要是长期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因此它既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保守性,做为“种族心理积淀”的成果在每个民族成员身上留下鲜明的印痕,并通过多种多样的个性表现出复杂的态势;同时,它又必然随着民族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并在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之中不断丰富着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塑性。否定民族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和固有的历史继承性,或者把它凝固化、“纯洁化”为一种排外性的自我封闭系统,都不利于民族艺术的发展和全民族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世界各民族在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因素,从而构成为各民族相互了解、彼此沟通思想感情的生理和心理的物质基础。民族的审美心理也是这样。它的独特性中必然含蕴着人类共同美的普遍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愈是充分反映出民族审美心理的文化形态,愈能冲出民族的樊篱,走向全世界。任何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只有当它脱离了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状态,真正赢得了世界各民族的理解和喜爱的时候,它才可能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民族审美心理既有其民族的、地域的和历史的局限性,又有其世界的、人类的兼容性、开放性。二者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就这方面而言,抹煞民族审美心理独特性的世界主义和大民族主义,以及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保守倾向和狭隘民族主义,都是十分有害的。从宏观的未来的角度看,民族审美心理将会继续丰富和发展。以鲜明的民族形式、民族语言充分反映它的精微奥秘之处的民族文学将同世界文学逐步靠近融合,共同创造出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上一篇:文艺审美分类创造·民居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