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六观
六朝刘勰的文学批评主张。 《文心雕龙·知音》: “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其中, “位体”,指作者按照主观情思而安排体裁;“置辞”,指作品的遣词造句; “通变”,指继承与创新; “奇正”,指作者所使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事义”,指用典的意义; “宫商”,指作品的调声协律。以上六观,便是衡量作品的具体标准。评论作品,就是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各要素作全面的考察分析,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辨别出作品的美丑优劣,从而作出公证的评价。刘勰的这种批评主张和批评标准,可谓是前代批评理论之集大成者。刘勰认为,以往的批评常常失之公允,其错误主要有“贵古贱今”,或“崇己抑人”,或“信伪迷真”。前二种基于批评宥蔽,后一种基于功力不足。 “贵古贱今”的指出始于陆贾,崇己抑人的指出始于曹丕。“信伪迷真”的指出始于曹植。刘勰综合概括,予以剖析,兼收并蓄,又推陈出新。此外,刘勰还认为,音实难知,知音难逢,除了上述三种原因之外,还由于批评者主观的见解不同,如《知音》:“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耀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已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刘勰意识到种种偏见不利于对文学的评价。因而他设法屏除客观外部干扰,而建立一套客观的批评标准,这正是刘勰的贡献。刘勰认为,批评鉴赏与作家创作道路截然相反,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批评者如有“博观”的学力,又能应用“六观”的方法,循“披文以入情”的道路,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刘勰的批评主张实质上是一种文本主义的批评,它的优越性在于突出了对文学本体的认识,减少了批评的种种歧义,比较客观、具体,但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的联系,因而也就把批评活动与整个文学活动的联系割裂开来,从而使批评陷入孤立的狭隘的范围,因而也就很难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社会价值作出深刻、全面的评价。尽管如此,刘勰批评论对后代的文学批评影响深远,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六艺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列·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