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梦阳
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七年进士,先后上书弹劾宦官刘瑾被系下狱,瑾诛,复官江西提学副使,人称“风节凝持,卓立不惧”。后因事革职,居家二十年而卒。系明七子复古运动首领,著有《空同集》。
他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承袭传统。他认为“诗者,感物造端者也”,并认为仅有感于外物还不够,还必须使这种感受达到心物相“契”的地步。 “故遇者物也,动者情也,情动则会,心会则契,神契则音,所以随寓而发者。”并认为要使诗歌达到“歌之心畅,而闻之者动”的艺术效果,必须“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
他倡导复古,其美学思想亦是原因之一。在他看来“夫诗者,人之监者也。夫人动之志,必著之言,言斯永,永斯声,声斯律,律和而应;声永而节,言弗睽,志发之以章,而后诗生焉”。就是说诗歌和一般说理文不同,除了错杂比兴外,它还有声律、形式诸方面的特点。而宋人的诗“主理作理语”,破坏了诗歌的基本特征。 “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对文他认为汉代贾谊文最高古,因此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是在“复古”旗号下,要求重视诗歌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他不满“台阁体”,企图用复古来纠其弊,但由于不理解“台阁体”的致命弱点在远离现实,反把古之诗文作为不可企及的楷模加以推重和提倡,惟古是尚。在文学发展上持退化论,在复古方法上则表现了严重的模拟和形式主义的观点,大讲所谓“法式”。 “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如方圆之于规矩。”认为学古就要守法,创作应象临摹字帖一样临摹古人。在《潜虬山人记》中提出, “诗有七难”,其中以“格古”、 “调逸”为首。由于专从格调上形式上效法古人,其本人的创作往往“句拟字摹,食古不化。”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大钊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