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灵感说
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灵感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特有的如醉如痴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那种“迷狂”状态。这种状态是创作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种现象及其作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说: “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而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现象的实质及来源。柏拉图认为:获得灵感就是“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即迷失本性;而灵感的来源,第一是神灵的赋予:“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第二是由于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柏拉图的灵感说具有神秘的性质,它强调文艺的非理性。这种观点后来在西方发生过长远的有害影响,成为艺术上种种反理性主义的一个理论支柱。柏拉图的灵感说也有其积极因素,它第一次突出地强调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指出没有灵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创作。这就促使人们对这一客观存在的,来无影去无踪的特殊心理现象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索。
在灵感问题上,黑格尔认为,无论是感官刺激,还是单纯的意志和决心,都不能引起真正的灵感。要煽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先有一种明确的内容,即想象所抓住的并且要用艺术方式去表现的内容。因而,创作的推动力可以完全是外来的,唯一重要的要求是:艺术家应该从外来材料中抓到真正有艺术意义的东西,并且使对象在他心里变成有生命的东西。在这种情形之下,天才的灵感就会不招自来了。而灵感,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满的艺术形象决不肯罢休的那种状况。
马克思主义美学继承了美学史上一切积极的进步的观点,承认灵感和灵感的巨大作用;认为灵感就是在艺术和科学活动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处于亢奋状态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创作者一旦获得灵感,他的全部创作力量就处于升华状态,他的创作劳动的效率就特别高,他在创作活动中所长期探索的重要环节就会得到联结。而严肃勤奋的劳动态度和负责精神,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的掌握,则是获得灵感的前提条件。
上一篇:文艺美学研究·灵感思维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