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米芾
初名黻后改写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又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今山西),后迁襄阳(今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因此人称米南宫。在绘画、书法、文学、鉴赏等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子米友仁(1086—1165)字元晖,南渡后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精绘画擅书法。画史上向有“大小米”或“二米”之称。因运笔墨别具一格,被人们称为“米点”山水。
米氏父子在书画美学史上有着重要贡献。是米芾把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他在《画史》中说: “古人图画,无非劝戒。” “鉴阅佛像故事画,有以劝戒为上”。然而他并不止于此,却也很注意艺术的审美作用。他在论述山水画时说: “山水有无穷之趣,尤是烟云雾景为佳。其次竹木、水石、花草”等,因为它们给欣赏者带来了雅趣、适兴、悦目的审美享受。 “至于士女、翎毛、贵游戏阅,不入清玩。”为摆脱传统画风,米芾在艺术上一向不满意“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他提出艺术不要受规束,落笔要自然, “意似便已”。强调艺术家独特感受和体验。他说: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他认为艺术的完美不在于“形似”,“模人画太俗也”;而在于“意足我自足”。米芾对于“寄兴游心”的文人画特别推崇,他主张艺术应该“抒胸写意”,追求“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率多真意”,具体地表达了他的美学观点。米友仁继承其父的艺术思想,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论述了绘画、书法是艺术家“借物写心”的手段。故借用西汉扬雄的话,“以画为心画”,只求自我“畅神”,不计较他人好恶褒贬。米芾以“俗”与“雅”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准,他不满意崇尚法格的华丽院体画派,说: “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所谓“易摹”是指其形似有迹可求;不可摹的,是指画家“心匠”自高,不易窥测。他把黄筌的画看成是“富艳皆俗”,实际上针对“今人画不足深论”的院体画派。他说,“格高无与比”的艺术作品,重要的原因是“平淡天真”,从平淡中追求趣高、奇绝、古雅。无疑在这方面他有许多偏见,如把远离世俗思想看成绘画
艺术“神品”,就是一种片面评述。米友仁所说:“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认为是“真趣”,也包含这种思想。米芾是一位敢于否定前人缺欠,富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大师,“书法、画法至元章、元晖父子而变”,在绘画上自成一派,开辟了山水画领域内的大写意;在书法上用笔俊迈,“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氏父子不仅重视艺术形式美,而且在突破传统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立体主义
下一篇: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类型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