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罗伯—格里耶
阿兰·罗伯—格里耶(Allain Robbe—Grillet,1922— ) 法国作家、文艺理论家, “新小说”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作家之一。生于法国布列斯特,原为研究热带水果的农艺师,1955年后任“子夜”出版社的文学顾问,并从事写作和摄制电影。他的处女作,也是“新小说”派的第一部作品《橡皮》 (1953)发表后曾轰动一时。随后,他创作了小说《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在迷宫里》 (1957)、 《快照》(1962)、电影剧本《去年在马利安温泉》 (1961)等。他编导的影片《不朽的女人》(1963)获德路克电影奖。他的两篇文论著述《未来小说的道路》(1956)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 (1956)一直被看作是“新小说”派或“反小说”派的理论宣言。
罗伯—格里耶反对传统的小说观念,力图实践一种新的所谓“未来小说”实验。他认为传统的小说观念即流行的巴尔扎克的观念,表现的是“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功能的意义的世界”,然而“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因此,新小说“必须创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取代传统小说。在新小说中,应该“让物件和姿态首先以它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继续为人们感觉到,而不顾任何企图把它们归入什么体系的说明性的理论,不管是心理学、社会学、弗洛伊德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体系。”即是说,新小说创造的“世界”首先是一种外在事物的形象存在,而后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某某东西”,在这之后,它们还要作为一种“坚硬、不变、永远”性的存在。这种“存在”,没有作家蓄意的“解释”。
从这种小说观念出发,他认为必须抛弃传统小说“开发自然”,层层挖掘的所谓“深度”,也要反对传统的人性、人道主义观念,只能从主观“以人去解释万物”,去寻找两者之间一种不变的相似关系,以及人的感情与自然的对应。也就是说,这些都是陈旧的观念,而他要拒绝和抛弃一切关于先验秩序的观念,有所创新。从这种小说观念出发,他认为传统的小说手法和语言也不再适用了,必须摆脱那些“文艺性”的联想、 “人化的比喻”,而转向“没有人格化”的视觉性的描绘。他还认为,比较之下,电影以物件、运动、外形, “恢复了它们的现实性”,更适于客观地记录世界,所以他也曾一度专事电影创作。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罗丹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