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里仁为美
此语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魏代何晏引汉儒郑玄的解释是: “里者,仁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 是为美。”把“里”字释作名词“居处”。宋代邢昺的解释是: “里仁为美者,里,居也;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凡人之择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也。”把“里”字释为动词“居住”或“择居”。可以认为, “里仁”的含义是“仁的精神所在之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引了孔子这段话以后又发挥说: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 人役也。”孟子将“仁”解释为宇宙精神和人类道德的最高体现。总的来说,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仁的精神所在之处就是美的。人生的选择(不是指单纯的择居、择邻、 择业、择友等等,而是泛指)都必须归结到树立仁的精神,否则便无法得到智慧或知识。这段话,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它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什么是“仁”?第二,仁、美、知三者的关系如何?
仁,是孔子学说里的最高范畴。 《论语》里讲到“仁”的地方不少,但都语焉不详。孔子每次或是将某种言行排除于“仁”之外来暗示“仁”的界限,或者针对某种情境,强调“仁”的一个方面。
“仁”这个字在古代是与“人”字相通的。 “仁”的根本精神是在“爱人” 由此引伸出“能好人,能恶人”、 “泛爱众而亲仁”,引申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申出“克己复礼为仁”, 引申出“恭宽信敏惠”,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 孔子这里讲的“爱人”,与孟子后来基于人性善的观念提出的“仁义”有些不同,与后来人们一般意义上讲的“博爱”也不一样。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仁”是基于氏族血缘关系建立的普遍道德伦理法则,它的感情特征是亲爱;它的理性内容是按照血亲关系建立社会秩序,克制个人情欲适应社会规范;它的行为模式是加强个人精神修养,培养恭敬、宽厚、诚信、聪敏、慈惠、乐观等性格素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它的社会功能是要恢复并巩固古代氏族奴隶社会和国家制度。因此,从“仁”里面可以产生出道德、法律、政治、艺术、知识、教育等等。 “里仁为美”,“美”在这里是指“仁”的总体的肯定性价值,是指崇高博大的精神美。这同孔子在其他地方讲到的与“善”相对的“美”的概念不同,这里没有提到诉诸感官的审美特征。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仁爱精神是美的本质所在。它也是最高的善、最高的智慧。人间的一切美德善行、文治武功、知识技能乃至服饰玩好都需寓寄仁爱精神才具有美的特质。
上一篇:文艺审美分类创造·谜语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里夫希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