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哈奇生
弗朗西斯·哈奇生(Francis·Hutcheson, 1694—1747)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美学家,夏夫兹博里的直传弟子。主要著作有《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是对夏夫兹博里美学杂感的系统化,也是英国第一部美学专著。此外他还著有《道德哲学体系》一书。
哈奇生继承和发扬了夏夫兹博里的美学理论,他认为审美能力是天生的,它“先于一切习俗、教育或典范”。哈奇生不否认教育和习俗对美感和感觉力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内在感官”的影响, “但是这一切都须先假定美感是天生的”。这和霍布斯、洛克提出的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的哲学观是完全相反的。也不同于他的老师夏夫兹博里关于“社会情感”对审美活动影响的观点。哈奇生过分强调人的先天素质,忽视审美的社会性特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在对美感的认识上,他把美感与快感等同起来,并归之于内在感官的感觉。他把美的快感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感官所产生的微弱的快感,一种是内在感官所产生的较强大的快感。虽然两种快感都是美感,但真正的美感属于后者,因为它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哈奇生把美感视为较高级的接受观念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功利无关,美感与功利的快感是不同的,前者通过内在感官直接产生,而后者是通过理智间接产生。实质上他并没有认识到二者性质上的差别。
在美学史上,哈奇生第一个对美进行了分类,他把美分为本原的(绝对的)和比较的(相对的)两种。前者指对象本身,“这对象单靠本身就美,对认识它的心毫无关系”,“所以我们所了解的绝对美是指我们从对象本身里所认识到的那种美,不把对象看作某种其他事物的摹本或影响,从而拿摹本和蓝本进行比较”,例如自然作品,人为的各种形式,人物形体,哈奇生还把科学定理也视为绝对的美。后者指相关对象在比较中所看到的美。哈奇生说: “比较美或相对美也是从对象中认识到的,但一般把这对象看作另一事物的摹本或与另一事物相类似”。这里说的绝对美和相对美,不是指一般的所谓永恒普遍的美以及美的相对性特点,它是指对象本身以及观念的联想所获得的美,是依据人的感觉产生的。哈奇生不承认美的客观性,他认为美是“一种认识”,是一种观念。所以产生绝对美,是因为能从事物的杂多中看到整一,从变化中看到整齐;所以产生相对美,是因为“以蓝本和摹本之间的符合或统一为基础”。要获得比较美,蓝本里不一定就有美,即使蓝本里丝毫没有美,但一个精确的摹本仍然是美的。此外,他还注意到自然对象中可以有相对美,因为自然中的美的可以代表“情绪和情境”,所以他提到了比喻,寓言、象征美,这就牵涉到美学中的移情现象,这是很有意义的发现。
哈奇生的美学思想,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发生过一定的影响。他的关于对美的分类,美不涉及功利,美来自人的内在感官和感受,美感与道德感相联系等等,在康德美学体系中都可找到痕迹,对狄德罗的美学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影响。他发展了美学中感觉论的原则,反对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但又把内在感觉孤立性绝对化了。
上一篇: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和谐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哥尔多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