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胡秋原
湖北黄陂人,自由主义者。青年时期倾向马克思主义。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初,较系统地研究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美学思想,编译《唯物史观艺术论》,较早地把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佛里契等人的艺术论和文艺批评思想介绍到中国。
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了自由主义思潮,并企图把二者调和起来,建立他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学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三十年代后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而专门信奉自由主义。他的研究兴趣也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转向政治思想和文化史方面,很少涉及文艺问题。因此,他的文艺思想,实际上是他的早期思想, 与其后期思想的哲学倾向、政治性质有很大的差别。早期由于接受了普列汉诺夫文艺观的影响,对艺术的根本问题——如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社会性——的观点,都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1932年他与“左联”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对法西斯主义的“民族文艺运动”的批判,都是以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为其基本出发点的。他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的粗制滥造和文艺批评中忽视文艺特殊规律以及把文艺的阶级性绝对化等现象,提出“勿侵略文艺”、 “艺术非至下”等观点,他的指陈在理论上是有现实的针对性的,但他的立场并不是明确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而且在观点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他对“民族文艺运动”的批判,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早期的胡秋原,在政治上动摇于无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之间,确属于中间派的自由主义的“第三种人”。表现在文艺观点上,既不同意无产阶级文艺家的阶级论,也反对法西斯专制主义政治对文艺的控制。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从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宣传工作,政治上靠近国民党。大陆解放后,避居台湾,从事反共宣传和著述。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老舍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