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蒋光赤
原名蒋侠僧,笔名光赤、光慈,安徽六安人,现代诗人,小说家。 “五四”时期曾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留学苏联,1924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阿英(钱杏邨)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 《时代文艺》, 《新流》,《拓荒者》等文学刊物。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梦》、 《哀中国》,小说《田野的风》、《少年飘泊者》、《短裤党》等。
在积极进行创作的同时,他参加了当时对革命文学的理论探讨,其美学观点散见在一些论文之中。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着重探讨了文学与社会、作家与社会、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在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上,他说: “文学并不是机械的照相,文学家自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
在作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他认为: “一个作家一定脱离不了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他一定有他的经济的、阶级的、政治的地位——在无形之中,他受这种地位关系之支配,而养成了一种阶级的心理。……他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总是某一社会团体的代表。”这与毛泽东关于“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他还认为,要当一个革命作家“徒在理性方面承认革命,还不算完事,一定要对于革命有真切的实感,然后才能写出革命的东西。”又说: “倘若我们要断定某个作家及其作品是不是革命的,那我们首先要问他站在什么地位说话,为着谁个说话。”
他还认为革命作家不但要表现时代,暴露旧势力的罪恶, “并且能够在茫乱的斗争的生活中寻出创造新生活的元素。”在他看来,革命文学“是以被压迫群众做出发点的文学。”它“具有反抗一切旧势力的精神!”“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是要认识现代的生活,而指示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新路径。”
总之,他在革命文学的理论探讨上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其观点不够系统完整,还有忽视文艺自身特征的倾向。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葛洪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