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赫尔德
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Herder,1744—1803)德国思想家、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在大学期间学过医学、神学和哲学,听过康德的自然科学课,读过卢梭、莎士比亚作品,结识过哈曼并受其影响,以后又陆续结识过狄德罗、莱辛、梅尔克、歌德、席勒等人。他一生供奉神职,先后任过教会学校的教师、教堂布道、首席牧师、教会总监等职。魏玛期间曾负责教会和学校教育。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与魏玛公爵奥古斯特尖锐对立,受到整个宫廷反对和冷遇。为此,他与歌德的关系也几经波折,终至破裂。
赫尔德一生著述内容广博,涉有哲学、美学、宗教、文学、历史、语言等多种学科,并多能提出自己见解。此外还编译过民歌集,翻译过高乃依的作品。赫尔德没有创立独立的美学体系,他的艺术哲学思想散在地包容在《论德国现代文学的片断》 (1766—1767)、《批评之林》 (1769)、《上帝——关于斯宾诺莎体系和夏夫兹博里自然体系的几篇谈话》 (1787)、《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1784—1791)、 《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 (1793—1797)中。贯穿这些著作中的基本思想是万物彼此关联制约的整体主义、文化属于全体人类的民主主义和人类朝向人性充分展现的总趋向发展的历史主义。
他从这些基本思想出发,主张从历史、民族、地理等方面来研究文学和艺术。他认为古希腊艺术是人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同样,诗的形式和内容、画的风格和规律,也都是随着时代趣味和社会风尚的演变而演变的。他驳斥了莱辛的诗与画理论,指出他没能认识到古希腊艺术和诗歌是在不同现代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反而将它作为现代文艺的金科玉律。他还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权利、义务、尊严等的总和,历史朝着人性充分展开发展, “人性”必须加以“培养”,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各民族生活条件的总和, 也影响社会的变化,因此美的艺术和文学都是教育者,是“培养人性”的重要手段。他曾热烈地尊崇美学是“最有生命力的”, “在许多方面是所有抽象科学里最新的学科”。
同样,他从自己的基本思想出发,注重搜集和研究各民族的民间歌谣,提出民族感情造就诗人,诗人为人民创造喜悦的思想,并分别肯定了各民族文学的地位,批判了古典主义以古非今的偏向。他还提出了著名的“诗力说”,把诗对心灵的影响、对想象的效果称为“诗的力或能”,把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看得重于对现实的描写。赫尔德是一个“泛神论”者,当他进一步解释“诗力”时,便找到了上帝,并进而强调创作的直觉性和无意识性。赫尔德的艺术哲学思想有着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因素,但基本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因此在真知卓见中也有它的局限。
赫尔德作为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是德国狂飚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继承了莱辛的思想、影响了歌德、席勒等一批作家,推进了德国启蒙运动文学向古典文学的过渡。他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影响到诗的主张,为丹纳的社会学派艺术论提供了思想材料,诗力说对后来浪漫主义也影响颇大。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赫尔岑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赫拉克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