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顾恺之
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画家,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工画人物、肖像,兼善山水、禽兽。传世论画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
顾恺之论画理论的核心是“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所谓“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在《论画》中说, “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即眼睛,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必须抓住眼睛这个最富传神的特征。传说他在洛阳瓦棺寺壁上画维摩诘(释迦在世时毗耶离城的居士)像时,就极好地实践了这个艺术主张。“以形写神”,“形”是艺术表现的媒介, “神”是重点追求的目标。二者相互依存,又决非平分秋色。形象具有对象表现形式的特点,无象可求难以构成艺术;神韵揭示对象的内在本质,无神之“形”缺少生命的意味。 “神”在古代艺术美学中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对象本身之神,也包含灌注于形象中的创作主体之神。这样,顾恺之的形神论,不仅指出了形神的辩证关系,也指出了表现“神”的途径。 “以形写神”的理论不仅适于画人物,也适于画自然景物。顾恺之游会稽归来,人问山川之美,顾回答说: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就是说观赏大自然,要善于发现山川草木的气韵,而不能徒具其形。 “以形写神”的理论观点,在我国古代艺术美学中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功绩,向上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淮南子》 的“君形”说和王延寿的“曲得其情”论,向下为艺术理论的探索找到了新的前进的通道,对宋代欧阳修、苏轼等艺术大家的主张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以形写形”,顾恺之提出了“迁想妙得”这个形象构思的理论,使绘画美学的形象思维论臻于完善。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说: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迁想”,犹如艺术构思中的联想和想象,标明艺术思维过程中的特点。通过“迁想”,可以改变对象的时空结构,进行最佳形式的组合; 通过“迁想”,可以把主体与对象联系起来,物化人的审美意识;通过“迁想”,可以把散在的生活现象集中起来,取得比自然更为可信的艺术真实的效果。 “妙得”是艺术审美创造的形象成果,这个形象不再是对对象的单纯摹仿,而是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蕴含着主体发现创造的功力。只有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才称得上是“妙得”。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也是他自己创造经验的结晶。作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画家,他发展和提高了中国古代人物画以线为构图基础的表现技法,对后来的绘画,不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女史箴图卷》,是世界名画中的珍品。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韩非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