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鼓曲
鼓曲是曲艺的组成部分,包括大鼓、渔鼓、 弹词、 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等曲种。鼓曲的特点在形式上是短小灵活,以唱为主,叙述故事比较灵活。
鼓曲是由民间发展来的。尽管流传下来的唱词中有些是文人编写的,在发展过程中,鼓曲与“变文”相互影响,有时鼓曲还涂有宗教色彩。最主要的是,鼓曲是由民间的“秧歌”发展而来的。翟灏《通俗编》里说: “今有秧歌,本馌妇所唱也。” “馌妇”即往田里送饭的妇女。这里的“秧歌”泛指劳动时所唱的歌。黄芝冈《从秧歌到地方戏》中说: “秧歌是农人插秧,耕田,在田里相聚群唱或对唱、竞唱的一种歌。如你愿更文雅一点,可称它做农歌、田歌;但有时牧童放牛、村妇采茶、樵夫打柴、船夫荡浆、渔夫撒网也相聚群唱或对唱、竞唱,或独唱这类的歌,因此,有些地方称它做山歌、采茶歌,有些地方又称它做樵歌、渔歌、船歌。”
唱词是指“鼓曲”的文学底本。既有叙事性的唱词,也有抒情性的唱词。主要是以叙事的为主。一般唱词主题单一、人物少、关系单纯。要求作者排除枝蔓。思想深刻、反对浮浅,要求深入开掘、接触生活的底蕴,内容充实,不能单薄,而且题材多样;要求人物丰满,集中笔墨塑造形象。要做到美学意义上的“以小见大”。生活是无比丰富纷繁的。但并非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进入作品。要经过选择,在“小”的题材事件中,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巨大的历史感。反对无聊琐碎。从生活到艺术,要有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充分挖掘题材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达到“以小见大”的美学境界。
作为唱故事的“鼓曲”的现实意义在于下列几个方面。由于鼓曲来自民间,它具有热情讴歌古代的英雄豪杰、清官义仆的传统。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的生动反映。因此,鼓曲在内容上富于丰富的人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这一点可以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它的仇恨中得到反证。清代有人指斥大鼓一类艺人,说它们的罪名是:“多演怪力乱神,供人捧腹, 似乎无害,然词气抑扬之间,但图热闹,总以拜师学法,驱役鬼神,啸聚山林,劫夺法场等为贤。”鼓曲各种不同的曲种基本形式相同,又因方音色彩的差别而各具特色,同秧歌和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鼓曲的各种曲种被称为是人民自己的艺术。另外,从形式上看,鼓曲的句式、韵律及艺术特色也很有意义。鼓曲的各种艺术样式、句式是文艺的形式样式的源泉。李啸仑说: “七字句无疑是从民歌来的。民歌采用七字句,为的是便于念诵……七字句到大鼓里来以后,最初还定很刻板的,通篇用整齐的七字句,后来由于大鼓的唱调逐渐改进,再加上大都是分上下句,……为了增加变化,遂由整齐的句子变为不整齐的句子。以七字句为主,依据内容的需要,把句子拉长了。”这只是一个例子。便于演唱、通俗易懂的鼓曲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审美对象。人民从中获得了美感,又反过来促进了鼓曲的发展。主体与对象、欣赏者与欣赏对象在现实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黑色幽默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