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丁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二十年代末期走上文坛,半个多世纪中,她用刚劲有力、细腻动人的笔,写下了一篇篇小说。散文、评论、杂文等。她的主要作品有《梦珂》、 《莎菲女士的日记》、 《韦护》、《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1957年后、十年内乱期间,丁玲历尽了磨难和艰辛;粉碎“四人帮”后丁玲又拿起搁置已久的笔,写下了《杜晚香》等数十篇新作。
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丁玲不仅创作了许多作品,而且写了许多的评论文章,系统表明了她的文艺美学思想。
丁玲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作家,就必须有充实的理论修养、广博的社会知识、浓厚的审美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个人品质,学习、生活、练习都是成为作家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丁玲十分强调作家熟悉生活的重要性,她认为作家如果想创作出为大众的文艺作品,就不能不到大众生活里去,不能不悲大众之悲,喜大众之喜。文学创作的灵感只有人民才能给予作家, “只有爱人民才能有真正的文学灵感”。丁玲指出,深入生活不是去“搜集资料”,而是去体会群众的思想感情,建立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相反,如果把深入生活理解为“搜集材料”,从一个主题框框出发,到生活中去寻找合乎框框的材料,再把它装到框框中进行创作,只能得到干瘪乏味的作品。另一方面,作家到生活中去,又不能光顾与大众打成一片,而忘记自己的文艺任务,必须时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深入观察生活,做“艰苦的、持久的、埋头的、有计划的”收集素材工作,并且加以咀嚼、揣摩、揉合和消化。作者只有对生活材料经过酝酿、研究、分析、总结之后,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丁玲认为拥有生活仅仅是创作出好作品的一方面条件,作为艺术家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熟练的文学艺术技巧,并时时注意向中国古典作家作品和外国作家作品学习,提高自己高度概括生活、真实反映生活的艺术能力。一个作家在平凡的生活中,既要看见别人能看见的东西,还要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决不能满足于真人真事的描摹,而应当充分调动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在人物身上概括深刻的时代内容,融注自己的审美理想与情感,创造具有典型性与完整性的作品。
丁玲强调以人为艺术的表现中心,她说: “文学创作,主要是要写人。思想是依靠写出活生生的人来表达的。人物写不活,读者也不会感动。”写人就要写出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灵魂里的东西。丁玲提倡作家向中国古典小说学习,写出人物的个性来。
丁玲认为读者有自己的创作,能在所读作品里创造出自己的意境,要自己从作品里悟出点什么来。因此,不管写人,还是写景写情,作者都要给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
丁玲主张平等、诚恳、独立思考的文艺批评,反对专横、棍子式的批评。批评家要重视对作品的艺术审美,注意作品的格调和境界。批评是对作家的爱护、帮助。
丁玲的有关文艺的见解,是对文艺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具体、实际、素朴是它的显著特点。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龚自珍
下一篇: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