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伏尔泰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作家,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真名弗朗索亚·阿鲁埃(Frdncois—Marie Anouet)著有《论史诗》、 《哲学通信》、 《哲学辞典》、 《牛顿哲学原理》等。
在哲学上,伏尔泰信奉经验主义,又信奉二元论和泛神论。他谴责天主教教士是恶棍,教皇是两足兽,反对对宗教的迷信和狂热,但又认为宗教有益于保证秩序,是可依作靠山的上帝,宣称“即使没有上帝,也必须创造出一个上帝”。他的世界观是非常矛盾的。在政治上,他反对封建专制,但又主张君主立宪,他鼓吹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代表新兴阶级的进步要求。
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文艺上,伏尔泰特别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毕生都以文艺作为斗争的手段。在他的心目中悲剧是“培养美德的学校”,是在“用情节来教训人”,是在用美宣传真理,劝人为善,最终是为资产阶级的理想服务。他的这种立场始终与他对古典主义的留恋和维护结合在一起的。他从理论上论述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原则,认为拉辛和高乃依是世界艺术发展的顶峰,相反,却认为莎士比亚破坏了戏剧艺术的规则,说他是“怪物”、 “乡村小丑”、 “喝醉了的野蛮人”。他推崇古典主义的所谓“高雅的趣味”和“正大的气派”,并且在自己的审美实践中也恪守古典主义艺术的信条。他的这种艺术美学主张与他的哲学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他是企图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去表现新的启蒙运动思想,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主体观念的东西很直露。伏尔泰虽然留恋古典主义,但又认为不能把它们变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而应该从发展的观点去研究各种文艺现象,金属、矿物的性质是不变的,艺术则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人们的审美趣味是不同的。他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美的相对性的特点,他说: “咱俩到英国作了一次旅行,那部悲剧也在那里上演,剧本翻译得顶好,但是观众看着打呵欠。那位哲学家就说: ‘真怪。’美对于英国人和对于法国人并不一样,经过一些思考,他下结论说,美往往是非常相对的,在日本是文雅的在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伏尔泰不仅看到了相对的美,或者说美的相对性,而且同时发现还存在一种普遍的、不变的美,他说:“一个朋友誓死要忠于他的朋友,一个儿子誓死要忠于他的父亲……不论是北美印第安人、法国人还是中国人,都会说这类行为是非常美的,都会说这些行为使他们快乐,使他们惊赞”。就是说世界上存在某种共同美。他虽然没认识到这种共同美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但这种现象或者美的这种特点确实是存在的。
与美的相对性、绝对性特点紧密相联的,是伏尔泰关于“审美趣味”的论述。这是启蒙运动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范畴。他认为,审美趣味是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只有天才与审美趣味相结合的人,才是艺术的典范。当然伏尔泰对审美趣味好坏标准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正因为这样,他认为拉辛、普桑和拉莫是天才与审美趣味相结合的典范,而莎士比亚尽管是天才,但缺乏审美趣味。不过他对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和客观的普遍性的认识,还是令人称道的;他的关于审美趣味可以培养的观点也是很深刻的。 他认为,审美趣味不仅是人的主观素质,而且也具有客观的普遍意义。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趣味,而审美趣味是可以通过培养得到提高的。这种提高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艺术来完成。他说: “审美趣味是逐渐地在以前没有审美趣味的民族中培养起来的,因为该民族是一点一滴地感受其优秀艺术家的精神的”。在一定的教育下,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审美趣味,也可以存在低劣的审美趣味,低劣趣味是赶时髦和缺乏修养的结果。此外,伏尔泰还认识到美可以引起人们惊赞和快乐的情感活动。应该说,伏尔泰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对启蒙运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乘物以游心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传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