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典型的社会概括性
在典型形象的创造中,审美创作的主体,总是自觉地从一定社会群体中,提取许多有共同联系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然后凝聚成为具有某种社会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此中的社会本质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典型人物与其所从属的社会群体在行为的社会代表性上相通,在意识的思想倾向上相联,对典型起着本质的规定作用和内容的渗透作用,是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的内在条件,在审美价值上具有高度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性。
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这是人的社会本质的核心。尽管过去时代的许多作家本人并不是阶级论者,但由于他们的创作是从生活出发的,而生活中又确实存在着阶级群体,所以现实人的这种重要的社会本质,就不能不留迹在许多典型人物身上。但必须同时说明,没有社会性的其他条件,阶级性也会成为空洞洞的抽象、赤裸裸的概念,它也就难以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活人身上,所以在典型性复杂的概括性中,不要时代性,不要民族性,不要人的全部社会群体联系性,而只要一个阶级性,就要导致概念化的结果,一个阶级就会只有一种典型。因此,典型的社会概括性与阶级性是不能等同的。同样也不能将典型的社会概括性简单地等于共性,必须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典型形象的认识,放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上加以考察。
马克思指出: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共同形式的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而人在这种具体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与社会联系,又构成了人的社会性,使人成为既有具体区别又有共同联系的社会存在物。可见,是人生产了社会,而社会又生产了人。如果从社会生产人的角度探讨问题,具体的时代中具体的民族,具体的阶级,具体的阶层,如此等等的具体主体的运动,都构成复杂的社会群体,使每个人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成了生活在多重制约和多重结构中的人,打上了多层次社会群体中具体成员的印记。由于现实生活的影响,使社会中的个人成为多种现实关系的承担者,他虽然是具体的一个人,但他不仅是其个人自身,而且是多重社会性的矛盾统一。长期的文学艺术历史实践提供了各种典型形象,他们无一不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某种特殊概括,他们的行动与思想,无不受到他们的具体社会本质的制约,他们的个性特点无不渗透着多层次的社会性因素。也就是说,从这些典型人物的个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艺术家在提取这些人物出于社会群体时,留在他们身上的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一定阶层、一定思想的印记,这些就是个体与群体的联系所在,也是典型的社会概括性的多重结构的具体内容。
上一篇:文艺美学研究·典型的个性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典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