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厨川白村
厨川白村(1880—1923) 日本近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本名辰夫,号白村。生于京都。190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1915年受文部省派送赴美国留学。191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关东大地震时
在镰仓遇难。著作有《厨川白村全集》八卷。著名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有《近代文学十讲》、《苦闷的象征》、 《出了象牙之塔》、 《文艺思潮论》等。
厨川白村在文艺美学的诸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文艺的本质和起源问题上,他提出著名的“苦闷的象征”说。认为文艺产生的根源是人的生命力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苦闷和懊恼,其表现方法则是广义的象征主义。在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他从文艺是人的生命力的绝对自由的表现的思想出发,一方面认为文艺是超社会,超道德,超功利的,另一方面又猛烈抨击现实生活中阻碍文艺发展的种种弊端,认为在当时那种“微温,中庸,虚伪,自大,保守”的世态下,是不可能产生伟大的文艺的,只有改造国民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刚健有力的文学艺术。因此他试图调和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认为“惟在艺术为艺术而存在,能营自由的个人的创造这一点上,艺术真是为人生的艺术的意义也存在”。在文艺鉴赏问题上,他认为鉴赏的基础是“生命的共感”,即共通的人性。认为读者从作家那里得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发现自己,美感就产生于“自己发现的欢喜”。他把鉴赏分为理知、感知、心象和精神四个阶段,并认为只有第四个阶段才唤起共鸣共感。在艺术真实问题上,他提出科学的真与表现的真的不同,认为前者是死的,后者是活的,因为艺术表现凝聚了作家的个性和人格。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文艺思潮是社会思潮的先驱,诗人是政治的预言者,文学和政治都是根源于人民生活。在文学的作用问题上,他认为文艺的任务是指导社会。在创作方法问题上,他认为把创作方法分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等都是无意义的,而古往今来的一切文艺,都是用的广义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
关于审美,厨川白村还提出了“享乐主义的观照”的美学思想。所谓“观照”,就是对自然和人生的一切现象,以真挚的态度去理解,并将理解的东西进一步体味或“味识”,实际指的就是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排除了善恶、正邪、利害、得失而进行的。它的最高境界是彼我合一,物心合一。所谓“享乐主义”就是把审美对象收纳到自己的生活内容里去,并且溶合在“我”中的态度,是一种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肯定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厨川白村已经认识到人生体验与审美体验的关系,人生体验是审美的基础,体验越深刻、越丰富,审美的境界就越高;人生态度的乐观积极,是审美的前提条件。
由于盛年遇难,厨川白村的美学观点有些还只是萌芽,不够成熟。其理论体系也还不十分严密,甚至有许多矛盾。但他是日本较早接受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用以进行美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建立起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日本文学传统重创作实践而不重理论建树;日本美学传统多随想而少体系,多艺术实践的总结而少哲学概括。因此厨川白村的美学理论在日本美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厨川白村的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是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思想基础的,因此总体看来是极端唯心主义的,但他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他的“苦闷的象征”说,成为世界美学中关于文艺起源和本质的重要学说之一,产生了很大影响。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创造社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发愤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