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的“巨人”之一。有过许多发明创造。他的绘画《魔法师的礼拜》、 《拈花的圣母》、 《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达·芬奇是西方绘画史上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理论著作《论绘画》和《笔记》之中。达·芬奇生活在文化科学空前昌明的时代和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很有代表性。
在对美感产生的根源和特征等问题的认识上,他强调感觉,重视经验,认为对美的欣赏始于感觉,经验是真正的教师。美感的产生不在旁的理由,而在美的对象本身。在人的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是最高贵的感官, 耳朵在其次。美感是发展变化的,而且不同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程度也不一样。这些认识虽然在理论上还缺乏系统性,但很富于唯物主义精神。
在对艺术的特性和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达·芬奇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崇尚自然,反对单纯摹仿别人的作品。主张画家的心应该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这样,他的作品就成了“自然的儿子”,如果只是摹仿别人就没有价值,只能成为“自然的孙子”。在创作理论方面,达·芬奇已经开始摸索到艺术概括、典型塑造和艺术想象的途径了。他强调画家要注意观察自然,选择那些优美的部分,把有价值的事物“捆在一起”进行表现,从而提高绘画反映世界的能力。在《笔记》中,他对诉诸视觉的绘画、雕刻和诉诸听觉的诗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比较,结论是画比诗更直接、具体、真切。这种认识当然是片面的,但对后来德国莱辛在《拉奥孔》中关于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讨论是不无影响的。
总之,达·芬奇的文艺美学思想尽管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对文艺复兴时期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创作理论,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他关于对感觉以及视、听觉艺术审美过程中差异的强调,已经触及到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为人们探讨审美心理的奥秘,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现代心理美学研究表明,对艺术的审美感受起于人的感官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在人的感官中,视觉承担了最大的负荷。视觉艺术有直接明晰的特点,听觉艺术有虚幻和不确定性的特性。作为世界画坛上的一代宗师,达·芬奇对人体结构有深刻研究,他提出的关于人体比例的黄金分割的原理,对研究形式美是个不朽的贡献。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达达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