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邓以蛰
,字叔存,安徽怀宁人。他是中国近代较早从事美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曾在二十年代的刊物上发表《艺术家的难关》、 《诗与历史》、 《戏剧与道德的进化》、 《戏剧与道德》、《中国绘画之派别及其变迁》、《观林风眠的绘画展览因论中西画的区别》、 《民众的艺术》等文艺美学的论文,后集为《艺术家的难关》一书于1928年出版。本书对艺术的本质、艺术家的根本立场、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各门艺术的特点、中西绘画的比较等问题,都作了重要的发挥。
他用西方资产阶级美学观点,来考察、研究中国的艺术史和艺术创作的实际,认为艺术是“心灵的” “一种绝对的境界”,作家要成功地进行创作,必须冲破实际生活中的“情理”、 “知识”、 “本能的需要”的“难关”,“得与自然脱离”。也就是说,艺术及艺术家必须超越利害关系和官能欲望之上而成为纯粹感情的表现。由于艺术的种类的不同,感情表现要凭藉不同的媒介,如音乐要凭藉声音、绘画要凭藉色彩、线条,诗与戏剧要凭藉一种“境遇”,但表现人类的纯粹感情,这却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性。既然艺术是感情的表现,它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也来自这里。“艺术与人生发生关系的地方,正赖人生的同情,但艺术招引同情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善于逢迎脑府的知识,本能的需要;是在它鼓励鞭策人类的感情。这鼓励鞭策也许使你不舒服,使你寒暑丧失了以知识本能为凭藉的肤泛平庸的畅快。所以当代或艺术史上有许多造境极高的艺术,反遭一般观者读者的非难,就是这个原因”。他关于艺术的许多说法,在今天看来有很大的片面性,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对艺术的根本特性和规律的深刻认识,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三十年代,他发表了《书法欣赏》的长篇论文,系统地讨论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源流、体势、结构、章法、风格、审美特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作了比较充分的发挥,许多见解是很卓越的。尤其对书法艺术的意境美,发表了前所未有的见解。他认为构成书法艺术有两大因素:一是形式,二是意境。 “书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法。”文字徒为实用,只具有形式可矣,若为艺术(美), “则必于形式之外尚具有美之成分然后可。如篆隶既曰形式美之书体,则其于形式之外已具有美之成分,此美盖即所谓意境矣。”形式含有意境才美,意境也必托形式以显,二者于美实不可分。
在《艺术家的难关》中曾提出艺术是心灵的自我表现,对书法艺术的分析也贯穿了这一基本观点:“意境出自性灵,美为性灵之表现,若除却介在之凭藉,则意境美为表现之最直接者。”他认为,在篆隶行草各体中行草书所表现的意境是书法乃至整个艺术的极致,“求表现出乎纯我,我之表现得我之真如,天下尚有过于行草书者乎!”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道家美学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