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陈子昂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生于豪族之家,年少时任侠尚义,轻财好施。十七八岁以后方慨然立志,专精故典,数年间遍览经史百家。二十一岁西入咸京, “游太学”,后再入洛阳,名噪一时。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在美学上,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一反齐梁延至初唐的浮艳的形式主义诗风, 而且在美学理论上高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思古人”复“汉魏”为口号,以“风骨”和“兴寄”为审美标准, 以“齐梁间诗”为批判对象,确立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从而开一代诗风。他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他提倡发扬《诗经》“风雅”“兴寄”的优良传统,曾说: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在其《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也曾提到: “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著?”他认为“兴寄”或“比兴”不仅是表现手法,更深刻的含义是应当有思想内容,为社会服务。他还提倡发扬建安文学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曾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并赞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就是他对汉魏风骨的阐释,也是他的诗歌审美标准的具体化。提出风骨问题也就是对晋宋以降柔弱诗风的否定。陈子昂改革诗风的口号表面看来带有复古倾向,实质是要求诗风的革新,提倡比兴,就是要求诗歌有社会内容;标举风骨,就是要求诗歌有刚健清新的风格。这不仅对扭转时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评陈子昂诗论; “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翁然,质文一变。”不为过高。当然,陈子昂的诗论也有局限性,它并未能与齐梁以降诗的新变完全合拍,如声律说在当时已使诗的技巧日臻完善,突出了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已为律诗的产生开辟了道路。但陈子昂却无暇顾及。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邓以蛰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陈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