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是中国共产党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文艺座谈会上的一次报告,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重要历史文献。在这个讲话里,毛泽东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理论,吸取历史上文艺美学的理论精华,总结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深入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本质和方向、文艺批评标准、继承与革新等根本问题,成为一个时期文艺的指导方针,对革命文艺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其基本精神,在今天也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问题讲得过于绝对,在建国后的文艺运动中,一些人又片面地加以解释,以致也发生过一些认识与实践上的混乱。文艺与生活是文艺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讲话》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毛泽东用唯物主
义的反映论考察了文艺的本源,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创作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讲话》中说: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在这段论述里,首先确定了文艺与生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的关系,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文艺是第二性的,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其次指出了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而过去的文艺作品只是“流”,不是“源”;再次指出社会生活对文艺有条件的超越性,从而得出文艺创作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论断。这样就使得文艺美学上的这个古老问题,得到了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它不仅与一切唯心主义文艺观不同,也与旧唯物论的文艺观有着本质的区别。毛泽东运用辩证法的武器和对文艺特点的深刻理解,对生活美和艺术美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指出艺术美对生活美的有条件的超越性,指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就是说,文艺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它是按照作家的审美理想,经过典型化的途径,对实际生活的加工和再创造,因此它是最高品级的美。为了创造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讲话》号召一切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实际,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新文学运动的历史证明了这条真理,对今后也仍然不失指导意义。只要承认文艺对生活的依赖关系,深入生活永远是创作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文艺的一个根本问题。基于当时的斗争形势和任务,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具体来说,就是为工人、农民、八路军和新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这种提法对当时革命文艺的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产生大量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人民的范畴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仍然恪守以往的对象,那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因此今天中央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为”实质是《讲话》所指出的文艺服务方向的延续和发展, 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讲话》中还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对文学遗产的继承、批判和借鉴,文艺工作者世界观的改造等问题。对这些观点的评价,如果不离开当时的战时历史背景,应该说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但如果用今天的高度去看,这些又都是有待发展的文艺美学理论。当然有些观点,如把文艺批评标准分为第一、第二,所谓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提法,以及对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过分强调,这些都出之有因,但却过于绝对,不能尽然说明文艺批评规律,因此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总之,尽管《讲话》中的一些观点用之于今天的文艺实践,需要调整其偏颇之处,但其基本思想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辟见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贡献。
上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园冶》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异教诸神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