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致敏·考茨基》
1885年11月26日恩格斯写给敏·考茨基的信。敏·考茨基是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社会民主主义女作家,第二国际卡尔·考茨基的母亲。1885年夏天,她来到伦敦儿子那里,同时认识了恩格斯。回维也纳后,为了表示对恩格斯的“衷心的情谊和崇敬”,写了一封信并把新作小说《旧人与新人》的样本,寄给了恩格斯。恩格斯在伦敦给她写了这封复信。信中热情而细致地分析、评论了她的小说,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发表了自己的美学见解。
敏·考茨基是当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女作家、但由于受到世界观的限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作品存在着较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旧人与新人》描写了奥地利盐场工人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工人与企业主的斗争,同时也展示了维也纳贵族资产阶级生活的一些画面。由于女作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是唯心的,把作品中新与旧的社会历史斗争,当作两个抽象原则之间的斗争,即宗教与无神论、利己主义和纯真爱情、听信命运和相信科学之间的斗争加以描写,因而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阿尔诺德、爱莎、葛奥格)几乎成了主观臆想的原则化身。
对这些,恩格斯认为是作家在作品中急于“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 “过分欣赏自己的主人公”,造成人物“被理想化”、 “太完美无缺”,使“个性就更多的消融到原则里去了”,作品失去了真实性。对此,恩格斯从文艺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上指出,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也不必要把它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作品只要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就可以打破对这些关系的“传统幻想”, “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 “引起对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即使作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没有直接提出“解决办法”,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恩格斯的这些意见,指出了作品倾向的最深刻根源,存在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本身,只要作家以唯物史观对现实关系做到真实描写,就能够使作品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起来。
此外,恩格斯在信中又提到典型塑造的个性化问题,认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的,是一个‘这个’”。恩格斯提出了个性是典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以及怎样描写个性的美学原则。
恩格斯对《旧人与新人》的批评,实质上是对文艺美学中唯心主义创作思想的批评,以“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作为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重大建树。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致康·施米特》
下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致斐·拉萨尔》